地理标志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类型,是云南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鲜明市场标识,更是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核心基础。近年来,云南多部门协同发力,从政策支持、资源普查、项目带动、品牌推广等多维度推进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焕发新活力。
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强化地理标志全链条保护。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出台《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全链条工作机制;培育力度持续加大,全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34个(较“十三五”末增长116.1%),证明商标363件(全国第6位,增长28.3%),专用标志经营主体945家(增长175%)。同时强化行政保护力度,11个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协定,查办违法案件21件,2个案例入选国家典型候选;作为全国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三级联动审核机制获全国推广。
省农业农村厅聚焦五大重点,全面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水平。资源普查方面,投入330万元专项资金,围绕粮食、茶叶等优势产业,普查梳理357个优质农产品并建立目录;政策支持上,明确地理标志认定费用由省财政全额承担,33家茶叶协会获660万元奖励,联合印发培育保护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相关工作。项目带动成效显著,争取1.2381亿元中央资金实施保护工程,扶持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28个产品,带动48万农户增收24.7亿元,其中脱贫县46万农户增收22.5亿元,人均增收0.49万元。
品牌推广持续升温,通过组织参加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设立云南专区,10个州(市)18个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销;以“绿色云品”为载体,64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品牌目录,每年在北京、上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专题推介。云南还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发布“七彩巅品”商标整合110个产品,87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1591.33亿元,宣威火腿、保山小粒咖啡等产业带动效应显著。
下一步,云南将继续聚焦高原特色农业“1+10+3”重点产业,持续完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培育更多“土字号”“乡字号”公用品牌,让地理标志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记者 张競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