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为“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两大新型核武器项目的研发人员举行颁奖仪式。而北德文斯克市北方机械厂的龙门吊缓缓运作,俄罗斯新型核潜艇“哈巴罗夫斯克”号正式举行出坞仪式。这款能搭载“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的核潜艇刚亮相,俄又紧接着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一周内多款“大杀器”接连登场,让国际社会目光聚焦——俄罗斯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而这样的展示,又为何让美西方在对乌行动中不敢迈出更激进的步伐?
![]()
先看这些武器本身的“硬实力”。“哈巴罗夫斯克”号搭载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堪称水下“巨无霸”,不仅能潜航到极深海域,还能携带大当量核弹头,一旦在目标海域引爆,足以掀起巨大海啸,对沿海城市和航母编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更有独特优势,核动力装置让它拥有近乎无限的航程,能低空飞行绕开现有反导系统,神出鬼没地抵达目标区域。这两款武器都跳出了传统武器的射程和防御限制,形成了难以防范的威慑力。
![]()
当前俄乌冲突的局势,是俄罗斯亮出这些“杀器”的重要背景。近期有30个国家计划派遣军事人员赴乌参与“安全保障”工作,美西方对乌的军事援助也在持续加码。在这样的压力下,俄罗斯需要用更有分量的筹码来掌握战略主动权。这些新型核威慑武器的展示,就是要向美西方传递明确信号:俄罗斯的底线不可触碰,一旦冲突升级,俄方有能力让对手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种威慑不是空洞的表态,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武器性能,让美西方在考虑是否进一步介入时必须反复权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