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英国友人多方推荐,我有幸到三个不同类型的英国农场,脚踏牛粪,鼻闻草香,操作农机,在麦田、牧草与薰衣草田里体验摸爬滚打。我遇见了三位与土地共呼吸的农人,他们分别扎根于传统种植、畜牧养殖与经济作物领域,在相同的天空下,书写着截然不同的农耕篇章。
驱车驶入英格兰北部威德尼斯与圣海伦斯之间的乡野,一望无际的麦田延伸到远方,拉布·希尔顿一家的老庄园农场(Old Hall Farm)便坐落其间。三层的红砖农舍墙体斑驳,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与残留的15世纪庄园门柱共同守望着这片耕种了200年的土地。
我们到访时,拉布·希尔顿正在屋后驱赶喧哗的大鹅,这位“倒插门”女婿与第六代传人妻子艾莉森共同经营着220英亩农场。他们的生活如同一幅褪色的英国农耕图景——12岁的女儿波普伊已学会驾驶拖拉机,190英亩耕地上轮作着大麦、小麦和油菜籽。艾莉森笃信“务农才是根本”,拒绝了所有旅游开发的可能,唯一的副业仅是出租草地让他人养鹌鹑,供冬季狩猎。
然而,坚守并不意味着安逸。坐在被木炭熏黑的壁炉旁,拉布给我们算了一笔账:30年来大麦价格纹丝不动,种子化肥成本却翻了3倍。偌大农场年收入不足2万英镑,全靠政府补贴维系生存。“过去劳作便有回报,如今更辛苦却更不赚钱。”艾莉森的语气里透着无奈。
皮卡驶过时,路边一大片向日葵在风中摇曳,绵延数英亩。若在国内或许是热门打卡地,可以开发成农家乐,但对拉布来说,这只是为了获取政府的“景观补贴”。向日葵花盘瘦小,其间杂草丛生,拉布没打算收割。
夕阳西下,远处农场归棚的马群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发电厂高耸的烟囱依稀可见。在这宁静的风景背后,是一代代英国家庭农场主的无声坚守。在不断变化的政策和资本力量面前,老庄园农场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屹立了两个多世纪。但展望前路,更多的恐怕是迷茫。艾莉森说,如果女儿不愿务农,她不会强迫。“她甚至说过要把农场租出去,自己找一份‘真正的工作’。”
在另一个天高气爽的上午,我们来到柴郡楠特威奇的牧场。清晨5点,罗伯·福特的牧场已结束挤奶工作。71岁的牧场主精神矍铄,带着我们走过尚有牛粪余温的通道。270头奶牛按年龄分栏饲养,空气中混合着牧草与牛奶的醇厚气息。
“我们一家从1975年就在这儿。”罗伯说。但他的小女儿贝丝正在书写牧场的新篇章。这个1993年出生的农学专业毕业生,身穿工作服与靴子,熟练地给新生牛犊打耳标,温柔抚摸的模样与随后展现的另一面形成奇妙对比。
当我们问起屋外的马群,贝丝的眼睛瞬间被点亮。原来,她养这些马纯粹为了“玩”,因为她酷爱赛马运动,农闲时经常参加马术盛装舞步赛,跟中国奥运盛装舞步选手华天很熟。贝丝邀我们进屋,兴奋地展示比赛照——照片上的她,头戴黑色阔檐帽、身穿燕尾服、脚蹬长靴,优雅自信,与刚才脚踩牛粪的姑娘判若两人。为让我们亲眼见证,她请来正在她家做客的外甥女贝莱到屋后的盛装舞步驯马场给我们表演。经过简单热身后,贝莱在贝丝的指导下,完成了难度逐渐加大的各项训练,我们情不自禁送上热烈掌声。
这种双面人生背后,是当代英国小农的生存智慧。贝丝将赛马草场租给城里人,以维持自己的马术爱好。面对即将到来的遗产税新政,她算了一笔账:牧场估值超500万镑,但年收入仅五六万镑。“若真征20%的遗产税,我相当于白干20年。”
尽管如此,父女俩的眼神依然明亮。“我们不为发财而做,是因为爱。”罗伯说。贝丝从黏着父母干活的小女孩,成长为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新一代农民: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既接受粪土裹足的现实,也不放弃盛装起舞的理想。贝丝的双面人生,或许正是成千上万英国小农的缩影:在传统与现代、生计与热爱之间,他们努力寻找平衡。而那份从父辈继承的、对土地与动物的眷恋,从未改变。
在英格兰南部阳光明媚的萨里郡,我们慕名来到一家名为梅菲尔德的薰衣草农场——如今已成网红打卡地。车转过一个小山包,成片的薰衣草扑面而来,如同紫色的海洋,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在薰衣草田见到了衣着打扮“白领精英范”的庄园主布伦丹·梅耶。
这位前香氛公司高管并非农民出身,完全是用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改造这片土地。当年为振兴老牌香氛,他自掏腰包租下这片维多利亚时代的薰衣草田;当公司终止资助时,他毅然接手项目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可以更好地陪伴家庭,而不是作为高级白领‘满天飞’出差。”
梅菲尔德庄园的25英亩薰衣草,既是观光胜地,更是跨国生意的起点。抓起一把白垩质土壤,梅耶解释:“我们做的是农业,但又不只是农业。”这些薰衣草将远渡重洋,在上海的实验室里与中医药智慧融合,化作调理情绪的复方精油。这条跨越万里的产业链,让英格兰阳光与上海实验室在花香中相遇。
一位来自伦敦从事金融行业的游客奥利弗·哈迪点出了关键:“在后工业时代的英国,许多农场早已无法单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梅耶的成功在于将农业与旅游、零售、文化完美结合,培育出一个“小而稳健、向阳而生”的品牌。从英格兰乡村到上海滩品牌店,小小的薰衣草串联起两个大洲的生活与梦想,梅耶就是其中的点金者。
英格兰乡村的灵魂,或许就藏在这多元共生的农耕图景中。从拉布对传统的坚守,到贝丝在继承中的创新,再到梅耶的跨界融合,这些农民身上交织着这个时代的困惑与希望。然而隐忧始终存在:政策的天平是否倾向大农场而忽视小农户?年轻一代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土地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农业将何去何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农业正在经历转型——从单纯的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休闲等多元功能拓展,从粗放经营向精准农业转变,从本土市场向全球价值链攀升——这些探索既展现出农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也警示着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吴黎明)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