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杂志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掌控的不只是消化系统,它们还是“人体第二大脑”,通过肠-皮肤轴、肠-肝轴等神秘通道,悄然操纵着远超出我们想象的生理功能。
当你反复发作的痤疮怎么治都不见效,当你的口臭排除了口腔问题依然顽固存在,甚至当你的情绪莫名低落焦虑——这些看似与肠道无关的症状,可能正指向同一个根源:肠道菌群失衡
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而它的求救信号却常常被误读。
01 皮肤问题:肠道健康的镜子
32岁的李女士多年来被面部反复发作的痤疮困扰,尝试了各种外用药物和护肤品均效果有限。直到一次全面体检,医生建议她进行肠道菌群检测,才发现她的肠道内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严重失衡,条件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多。
在接受针对性的益生菌补充和饮食调整后,不仅她的消化问题改善了,连困扰多年的痤疮也显著减轻
肠道与皮肤之间存在着一条被称为“肠-皮肤轴”的双向沟通通路。2011年发表在《肠道病理学》杂志上的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如何通过免疫、内分泌和神经途径影响皮肤健康。
![]()
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即“肠漏”),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大分子和细菌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循环,激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而这些炎症往往首先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特定菌株与皮肤状况密切相关:一项针对13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补充副干酪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特定益生菌株,可显著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
02 口腔异味:肠道发出的“气味警告”
除了常见的口腔问题,有一种口臭即使频繁刷牙、使用漱口水也无法消除——这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衡发出的“气味警告”。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口臭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形成:一方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会产生大量硫化物,这些气味物质通过肠壁吸收,最终经肺部呼出;
另一方面,失衡的肠道菌群无法有效完成食物消化吸收,残留的蛋白质和脂肪在肠道内腐败,产生包括氨、胺类和吲哚等异味物质。
日本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胃部疾病相关,还会改变口腔和肠道菌群结构,导致特有的口臭模式。而通过特定益生菌干预,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同时改善口臭症状。
03 脑雾与情绪波动:肠道是“第二大脑”
你是否经历过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像大脑笼罩在迷雾中?这种被称为“脑雾”的现象,可能与你的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拥有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网络——肠神经系统。肠道与大脑通过“肠-脑轴”进行双向沟通。
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功能:首先,菌群产生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神经活性物质(GABA、血清素前体)直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大脑;
其次,菌群调节免疫系统,影响全身炎症水平,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与脑雾和抑郁密切相关;
再者,肠道菌群参与调节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控制哪些物质可以进入大脑。
令人惊讶的是,人体内约90%的血清素(一种关键的情绪调节神经递质)实际上是由肠道细胞和肠道微生物共同产生的。肠道菌群失衡会直接影响血清素水平,进而导致情绪问题和认知功能障碍。
04 自身免疫问题:菌群失调的免疫代价
近年来,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从类风湿关节炎到桥本甲状腺炎,从牛皮癣到炎症性肠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们的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体内约70%-80%的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精密的共生关系:菌群“教育”免疫系统区分敌我,训练免疫细胞做出适当反应,避免过度反应(如过敏)或反应不足(如感染)。
菌群多样性下降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直接相关: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几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菌种类(如普拉梭菌)明显减少,而促炎细菌则相对增多。
通过粪菌移植恢复菌群平衡,已成为治疗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的新兴策略,多项临床试验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05 药物代谢异常:菌群影响药效的秘密
临床医生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不同患者对同一种药物反应差异巨大,有时标准剂量的药物在某些患者体内几乎不产生效果。这种个体差异的背后,可能隐藏着肠道菌群的秘密。
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编码的基因数量是人类自身基因的150倍,这些微生物基因赋予了菌群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修饰、转化多种药物。
![]()
例如,左旋多巴(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口服疗效高度依赖肠道菌群的代谢状态;某些细菌能将药物转化为活性形式,而另一些细菌则可能使药物失活。
2019年一项开创性研究系统分析了76种人类肠道细菌对271种口服药物的代谢能力,结果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常用药物会被至少一种肠道细菌代谢
这意味着,两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可能会使同一种药物在两人体内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和副作用。这为解释个体化药物反应差异提供了全新视角,也指明了通过调节菌群来增强药效的新途径。
06 夜间磨牙:不为人知的菌群失衡信号
或许最令人意外的肠道菌群失衡信号是睡眠期间的磨牙症。传统观点认为磨牙主要与压力、焦虑或牙齿咬合问题相关,但新兴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在这一现象中扮演重要角色。
![]()
肠道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双向调节关系:肠道菌群通过产生GABA、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活性物质影响睡眠-觉醒周期;
同时,菌群紊乱导致的肠道不适可能激活应激反应,增加睡眠中的肌肉紧张和磨牙行为。
一项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研究发现,超过34%的IBS患者同时报告有磨牙症,这一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当患者通过饮食干预和益生菌补充改善了肠道症状后,磨牙频率也明显下降。
研究人员推测,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维生素B族和镁的吸收(这两种营养素与神经肌肉功能密切相关),间接导致夜间磨牙。虽然这一领域仍需更多研究,但已为理解磨牙症提供了全新视角。
从皮肤到大脑,从口腔到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如同同一棵树的不同枝桠,都扎根于肠道这片土壤。
认识这些信号,就是聆听身体发出的深层呼唤——我们的健康观念需要从“头痛医头”的碎片化模式,转向“从肠计议”的整体视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