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悄然上演。巴西大豆出口商信心满满地将价格抬上650美元/吨高位,指望中国这个“最大买家”照单全收。
谁知等来的不是订单,而是一纸暂停采购公告——中国大豆行业协会宣布取消800万吨巴西大豆采购计划,相当于巴西对华月出口量的七成。
![]()
价格游戏玩崩了?巴西误判中国底线
巴西的物价上涨,可不是头脑一热就冒出来的决定。由此可见,2025年前九个月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大大高于去年同期,且大部分均来自巴西,其9月的进口量甚至高达93%。这样中国的“独家供货”就让巴西人产生了深深的错觉:以为中国的产业链都已经深度地绑定了他们的命运。
但更令外商们意外的,却是中国的这场“大豆之争”背后,却早已埋下了巨大的“杀父之仇”——中国的这一系列的进口大豆的高额亏损,已经把许多中小的企业都逼得“生死关头”。
每加工一吨的巴西大豆就亏损了200多元,亏损的压力早已把许多中小的企业都逼的“生死关头”了。
借着全球疫情的“大外燎”的余热,中国企业的反击如“雪球般”滚滚向前,各路企业纷纷将“疫情”所带来的“灾”转化为“利”,既打响了“中国制造”的新品牌,又在全球各地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中国风”浪潮,引得各国企业纷纷称奇称道,纷纷效仿。
![]()
此前暂停的800多万吨的出口大豆的突然复流,直接打乱了巴西的出口节奏,目前巴西的各大港口的积压的货物近200万吨,每日的滞留的成本高达120万美元。
更让巴西措手不及的是,中国转身就锁定130万吨阿根廷大豆,价格比巴西低70美元/吨,同时,俄罗斯远东非转基因大豆、乌拉圭新货源迅速补位,甚至连美国也收到18万吨采购订单。
供应链防火墙:中国的底气从何而来?
敢对最大供应国说“不”,背后是中国布局多年的粮食安全战略。4500万吨大豆储备足够全国消耗三个月,中储粮六大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850万吨,随时可投放市场稳定供应。技术层面更是釜底抽薪——饲料中豆粕用量下降15%,菜籽粕、棉籽粕等替代品大幅降低进口依赖。
巴西的“报复”来得迅速却略显苍白,10月28日,巴西宣布对华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医疗防护、农业覆盖等领域,但2024年中国无纺布全球市场份额超50%,巴西本土产业本就竞争力不足,这场看似精准的反制,实际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伤害。
![]()
贸易博弈背后的结构性失衡
中巴贸易格局注定巴西难占上风,2024年双边贸易额1700亿美元,巴西对华顺差高达780亿美元,大豆仅占其中不足20%份额。
真正支撑合作的是铁矿石、原油等刚性需求,以及两洋铁路等战略项目。选择无纺布这类小众产品反击,暴露了巴西既想维护利益又怕彻底得罪中国的矛盾心态。
更深层问题在于巴西农业的脆弱性。大量中小农场主负债经营,产业链根基不稳。当中国转向多元供应,巴西港口滞销的大豆已成烫手山芋。部分贸易商被迫降价求购,但重建信任远比调整价格困难。
这场大豆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全球供应链的新逻辑:没有谁能靠垄断地位长期获利。中国的多元化布局不是威胁,而是给所有贸易伙伴的警示——互利共赢才是持久合作的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