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持武将集团是取乱之道。
1
从历代王朝的发展路径来看,王朝创立后,都要经历从武将治国向文官治国转型的过程,因为一个军政府没有前途。
每个王朝基本上都是脱胎于某个军事集团,这个军事集团从割据一方,到消灭群雄完成大一统,武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开国皇帝们对他的武将集团进行了丰厚的犒赏,封爵封地都是常规操作。
但也有很多皇帝对开国功勋们进行了血腥清洗,比如刘邦消灭异姓王,朱元璋清洗功臣,他们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武将们威胁了皇帝的地位。
如果让武人掌权,时间一久,这些武将们要么割据,要么篡权,没有其他路可走。
就像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节度使安重荣说的那样:“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你能当皇帝,那为什么我不能当皇帝?我的兵马未尝不强壮,吾剑也未尝不利!
武将割据自立或者谋朝篡位是刻在基因里的,他们和文官接受的忠君教育大相径庭。
王朝开创者们,要么通过大清洗的方式诛除武将,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要么通过和平的手段剥夺兵权,比如赵匡胤。如果能成功解决这些军人集团,这个王朝就能度过初创危机,如果解决不了,这个王朝会直接进入乱世。
军权是一个王朝稳定的基石,皇帝必须把军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对武将集团削弱还来不及,哪还能去主动扶持。
2
文官集团虽然也极度自私自利,但毕竟是读书人出身,有儒家道德的相对束缚,他们基本上不会干出谋朝篡位、割据自立的事情。
儒家学说自从汉武帝时期被推崇之后,之后两千多年便成了王朝的治国纲要,儒家的上下尊卑观念非常符合帝王们的期待,用这个规则去筛选治国人才,筛选出来的八成都是忠孝之人。
文官集团的忠诚,让帝王容忍了他们的迂腐、贪婪、自私、逐利,甚至党争。文官身上的这些毛病,相比于武将对权力的渴望,简直不值一提。两权相较取其轻,帝王们很自然的选择了文官集团治国。
武将集团基本上都是出自赳赳武夫,他们缺少文官集团的道德感,他们干起谋朝篡位的事情来简直像喝凉水一样简单,曹操、杨坚、赵匡胤之辈,基本上都是出自武将集团。
有历史上这些谋朝篡位的事例,后世帝王对待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简直就是做一道最简单的选择题,这个不用怎么想,文官集团就是最优选。
况且,一个王朝建立后,如果想要维持长远的统治,必须依赖成体系的法令、有效率的政府,而能实现这两条的只有文官集团,武将们所处的军事组织无法为治国提供制度保障。
3
明朝末年,文官集团的地位逐渐提高,能够左右政策的制定,甚至影响皇帝的决策,但远没有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地步。
明末的文官相比汉末的军阀、唐末的节度使相差甚远,他们仍旧是皇帝的附庸,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皇帝,一生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杀了其中两个,被废被贬的占了十六个,崇祯杀首辅就跟杀鸡似的。内阁首辅是文官首领,首辅都这个待遇,他们这些文官连鸡都不如。
而且,明朝自朱元璋清洗功臣、朱棣靖难之役后,逐渐开始培养文官带兵,学习宋朝的做法,在宋朝,像范仲淹这种文臣都是一流的带兵将领。
文官兼职武将,能够通过文官们的道德感限制他们的权力欲,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明朝时期文官掌兵成了普遍做法,比如明早期于谦,明中期谭纶、王阳明,明晚期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史可法,这些人大都是科举出身,是地道的文官士大夫,他们文武兼修,又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儒将。
明朝灭亡,文官集团并不是罪魁祸首,真正的原因是王朝的天然缺陷----它无法解决资源合理分配的终极问题。随着时间发展,王朝都将被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吞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