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江南文脉——街道与媒体的“双向奔赴”
□ 万里风
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与江南时报首度合作是在2021年8月,两家单位联合《青春》杂志社,共推“理想教育小镇”杯《我爱读名著·我的文学梦》双主题征文。彼时,南京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称号不到两年。活动面向全球华人征稿,江南时报坚持每周多次跟踪报道,除了及时通报征文投稿情况,还穿插采访了一批作者和评委,营造了浓郁的“不忘文学梦,坚持读名著,向经典致敬”的全民阅读氛围。活动一经推出便收到了全球各地文学爱好者的大量投稿,加上江南时报不停地宣传造势,到征文截止日共收到投稿2056篇,作者包括大学生、青年作家、教师、律师、记者、转业干部等各行各业文学爱好者。其中,仅省以上作协会员、城市晚报副刊编辑等作家就有近百人,海外华人50余人。篇篇文章情真意切,诉说着与文学结缘的岁月深情。最终评选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共54篇,作品质量之高,出人意料,后由南京出版社结集出版。西善桥街道亦因此荣获当年“文都基础力量奖”。
![]()
二次合作则在2023年春节前夕,由南京止一堂发起,联合江南时报与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面向海内外举办西善桥征联活动。西善桥北接河西新城,西邻中国软件谷,秦淮新河蜿蜒而过,山水相映,文脉悠长。此地曾出土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历史底蕴深厚。征联既呼应南京文旅融合发展之势,亦着力弘扬传统、彰显地域文化。活动反响热烈,涌现诸多佳联,如一等奖作品“美哉西善,善借东风,秦淮水润情怀满;旺矣齐修,修来福气,平治风清品质高”,已成为秦淮新河史料馆的重要展陈。此举实则受江南时报“2023南京地铁挂春联”等活动启发,让楹联走出书斋,登上城市公共空间,走进千家万户,加之“南京城门挂春联”等活动呼应,一副副大红楹联成为南京城春节期间最亮丽的风景,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应时即景之作,而是融入了城市历史与文化基因,多了许多地域文化历史特色,内容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孩子们单把楹联读一遍,就能了解许多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
此后,我们陆续合作推出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百位老人最美笑容”摄影展、青少年研学论坛等多项活动。而最近一次,则是2025年元宵前夕举办的“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研讨会。DeepSeek自问世以来惊艳四方,春节期间,众多文字工作者纷纷尝试以此工具创作诗文、撰写文案,我亦借其完成两首命题诗,由江南时报新媒体首发。为免读者误解,特注明“万里风命题,DeepSeek创作”,尝试为AI时代文艺协同创作的署名方式提供范例。与此同时,不少作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取代人文创作的隐忧。于是,年初四,我向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管云林提议举办一场研讨会。不出七日,我们便与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学艺术工作委员会的沙克老师共同邀请20余位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学者及AI专家、媒体人,齐聚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以“冲击与颠覆:DeepSeek时代的文学现场交锋”为题,共议人工与智能写作的交融碰撞。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何言宏教授主持。管云林在开场时说:“我们既要看见技术带来的冲击,也要看清其局限。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是当前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据考,这是国内文学界较早聚焦此议题的讨论之一。《江南时报》以多个版面刊载发言实录,为文坛留存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
![]()
自结识管云林,每日入办公室首事,便是捧读《江南时报》,渐成必修。我留意到他极擅策划系列专题。为此文特地梳理,略举数例:
2024年2月,推出“第二届江苏文采会”系列报道,计38篇,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云端”展区与多渠道平台展示,全面呈现江苏现代公共文化新貌。
2024年4月,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融媒体新闻行动,把镜头对准延安时期的江苏籍文艺人,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新华日报史的交融结合中,追寻红色足迹,丰富该群体的相关研究,以“名作流芳”“跋涉先行”“峥嵘印记”“一代风华”为坐标维度,文字通讯、短视频、H5、长图等组合互动,报网端微深融传播,生动呈现“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的感人故事和特殊贡献,彰显了江苏革命前辈的情怀与风貌,从崭新角度充实丰富“红色江苏”的内涵与外延,开启“红色江苏”研究的新华章,累计刊发稿件27篇。
![]()
2025年1月,推出“你书我说——寻访名著中的大美江苏”专题,聚焦与江苏息息相关的文学名著、精妙诗词、传世书画等经典作品,深入发掘名著名作背后的“江苏故事”,探寻当下江苏如何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古韵今风的交织中续写名著名作新的篇章,共刊发稿件60余篇。
日前,又借《江苏建筑遗产地图》新书发布,第一时间在头版头条位置开设了《江南有名筑》专栏。
![]()
以上仅为部分系列,但我特标注时间,以见管云林策划节奏之密、构思之新。他总能敏锐捕捉新闻契机——或是一场政府会议,或是一个艺术展览,或是一本新书出版,甚至一个节气更迭,继而深入开掘,持续耕耘。我虽非报人,却敢言阅刊不少,尚未见有媒体(尤其纸媒)能如此持久而立体地深耕单一议题,引导读者步入历史纵深,走近文脉传承。
一日,读罢某篇报道,我难抑激动,发信建言:“这些系列作品,实可结集出版,作为‘南京礼物’,题作‘江南文脉’或‘南京印象’,让游客将江苏文史之风带回家。”
既为“研究”,终须归纳几点:
其一,唯专题成系列,才能将报道做深、做细、做出气象,才能让立意成风景、让读者持续关注,进而塑造媒体特色,引导公众近文脉、亲历史、走向专业。此管兄之卓见,亦江南时报之大手笔。谓其推动江苏文商旅体融合,非为过誉。
其二,媒体之功,在于传播。社长言行,代表报刊理念,关乎媒体形象。管云林做事极重信誉,严谨守诺。作者供稿,他必提前一日发送小样征询意见,刊发后第一时间分享链接与截图。如此贴心,为报社赢得诸多铁杆作者,包括章剑华、言恭达等名家,正是他们,撑起了江南时报的格调与高度。
其三,江南时报选稿,不唯大家之名,更重文稿之质。对普通作者同样倾心栽培,只要作品优秀,便不惜版面。也因此推举了许多新人——若我亦可忝列其中——更培育出如南京博物院赵启斌、曹洋、张广明等学者型作者。最令人钦服的是,管云林在这片文字园地中,以编辑的汗水、学者的眼光与仁者的雨露,将年轻记者逐步培养成既擅新闻写作又通学术研究的“两栖人才”,头版不少重头稿件,皆出自年轻记者之手,令同行称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