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纽约市迎来了一场不折不扣的“政治地震”。
34岁的印度裔穆斯林佐赫兰·马姆达尼,一举拿下纽约市长宝座,当选史上最年轻、也是首位穆斯林族裔市长。
这位崛起于街头、走红于社交媒体的“进步派”代表,以微弱优势击败传统建制派候选人,带着一堆“向富人开刀、为穷人造福”的政策登上权力巅峰。
![]()
然而,还没走马上任,纽约的富人圈就开始“动身”了。有人挂牌卖房,有人筹划迁址,企业家们集体发声警告:这不是改革,是“赶人”。
纽约这场“杀富济贫”的实验到底是要走向公平的新纪元?还是迈入财政泥潭?
草根逆袭还是身份革命?马姆达尼撬动纽约权力板块
在纽约这座移民城市,政治从来不缺话题,但马姆达尼的胜选,确实让不少人“看走了眼”。
这位年仅34岁的市长,不靠豪门背景,不走传统套路,靠的就是一股“街头劲儿”和一张能说会唱的嘴。
他是个穆斯林、是个移民、还是个说唱爱好者,竞选时不去电视台打广告,反而在TikTok上搞Freestyle,讲民生、喊口号、拍短剧,一下子吸粉百万。
![]()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回避城市的问题。他知道纽约人最头疼什么:房租太高,交通太挤,托育太贵。
所以他开出了几张“选票收割机”:冻结租金、免费公交、托育补贴、学费减免,句句戳中痛点。尤其是30岁以下年轻人、工薪族、少数族裔,几乎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数据显示,他在年轻选民中领先对手43个百分点,穆斯林、拉美裔、亚裔的支持率也远超对手。
与此相对的是,纽约的一众富人们会因为他感到警惕,马姆达尼选举时的一系列倡议于他们而言无异于都是“杀富济贫”。
亿万富豪比尔·阿克曼在社交网络发出警告称,11月将会有“数亿美元”被用来打击这位年轻的闯入者,以“拯救我们的城市”。
![]()
纽约变天的背后,是民众对旧秩序的失望,也是对身份政治、阶层焦虑的一次高调回应。
在这个高房价、高物价、低空间的城市,马姆达尼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基层选民的情绪闸门。
富人跑了,钱怎么留?福利扩张的账本开得起吗
马姆达尼的政策听起来像是“人人有份”,可真正掏腰包的,是那群已经准备“跑路”的富人。
他提出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征收近15%的所得税,同时提高企业税率,要拿这些钱来填补100亿美元的预算缺口。
![]()
这笔钱将用于提供免费托育、建设20万套廉租房、免除公立大学学费,听起来是“理想城市”的配置。
但问题在于,富人真的不会走吗?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答案显然不乐观。
已经有房地产数据显示,曼哈顿高端房产挂牌数量暴涨,豪宅业主正在找买家;同时,佛罗里达、得克萨斯等低税州成为企业和高净值人群的新宠。
就连超市大亨卡西马蒂迪斯都直接放话:我们考虑搬走。
企业界也坐不住了,摩根大通、花旗、黑石等上百位高管联名上书,警告市府不要玩火。
![]()
他们担心的不是一个人当市长,是一整套“用钱换人心”的模式会把纽约的税基掏空。毕竟,在纽约,前1%的富人承担了将近一半的所得税。
如果这些人“用脚投票”,后果可能不是“公平”,是财政塌方。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20世纪70年代,纽约就曾因为高税负和治安问题,导致大量企业出走,最终财政破产,靠联邦救助才缓过来。
如今的局势,虽不完全相同,但路径似乎在重演。
福利政策本意是拉平差距,可财政账本不懂政治。如果入不敷出,最后结果可能不是“人人有房”,是“人人等房”。
理想能喊,预算得算。一旦这一轮福利扩张无法持续,社会信任反而会被反噬。
![]()
修补裂痕还是加深撕裂?纽约站在十字路口上
在马姆达尼的设想中,纽约不该只是金融精英的游乐场,还应该是年轻人、工薪族、移民家庭都能安身立命的家园。
他希望打造一个“公平、有温度”的城市模型,让教育、住房、交通不再成为负担,是基本权利。
这种理念在欧洲不少城市已经试验过,比如柏林的包租公模式,就是试图用政府之手调控市场。
但纽约的底色是资本,是自由市场。在这里,税收政策稍有闪失,资本就会迅速做出反应。
特朗普毫不掩饰其对马姆达尼的厌恶之情,其阵营已经放话,考虑切断对纽约的财政拨款,并对马姆达尼的入籍程序进行司法审查。
![]()
这场地方施政与联邦权力的角力,很可能成为接下来美国政治的主战场之一。
更大的问题是,马姆达尼的改革能否真正解决纽约的结构性问题?
如果富人走了、企业走了、税收走了,福利还能撑多久?如果公平没有效率支撑,是否会反过来加剧社会撕裂?这不是道德判断,是治理逻辑。
当然,纽约也不是没有机会。这座城市拥有强大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若能借助硅巷的科技产业升级和文创产业的复兴,或许能在不靠“旧钱”的前提下继续繁荣。
但这需要时间,需要政策定力,更需要社会共识。
![]()
小结:一场全球都市治理的公开考
马姆达尼的胜选,不是一场简单的选举胜负,是全球城市治理走到十字路口的一次公开考。
纽约能否平衡公平与效率,能否在不伤商业活力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保障的普及,将成为其他大都市能否“借鉴”的关键。
要想不把乌托邦变成“空中楼阁”,就得从财政、就业、住房等基本盘出发,设计出一套既能承诺未来、又能稳住当下的制度组合。
短期内,纽约也许需要给富人一个“过渡期”——比如税收递增、企业减免、公益换税等方式缓解焦虑。
![]()
长期看,则必须重新审视城市的“挣钱逻辑”,不能只靠金融和地产,而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打开突破口。
这场实验,是悬崖边的跳舞,也是一次不得不来的改革。
纽约的命运,不只属于700多万市民,也关乎全球城市化走向。是福是祸,不在喊口号,在算细账。
未来几年,谁跑了、谁留下、谁受益,数据会说话,城市会告诉答案。
参考来源:
国际观察丨“90后”当选纽约市长 美国政坛“新气象”?——202511/0520:52:15来源:新华网
美国民主党拿下多场重要选举——2025-11-06 11:16·环球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