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档DHT被市场按下暂停键,这个变化来得快也来得残酷。
曾经被视为混动技术“高地”的多档DHT,在短短三年内从众星捧月到被边缘化,销量、口碑和开发路线都出现明显倒退。
本文将从技术、市场、企业策略和用户体验四个维度,梳理这场风向骤变的前因后果,解析为何多档DHT在家用车型市场陷入尴尬的“死局”,并对未来可能的走向做出理性判断。
先把背景交代清楚。
![]()
2022年前后,国内外多家车企同时将多档DHT(双离合或其他形式的多挡混动传动系统)放在宣传的中心位置。
宣传语常见的有“发动机直驱更高效”“动力分配智能化”,不少厂商以此打造技术溢价点,希望通过复杂的工程方案在混动赛道占位。
那时吉利、长城、奇瑞等品牌均推出或宣称研发多挡DHT技术,并在技术细节和参数上展开“厮杀”:挡位数量、发动机参与度、控制策略的细节成为宣传重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推出单挡DM-i超级混动方案,强调简单高效、低成本和用户友好。
这种单挡设计将更多驱动任务交给电机,让发动机在高效区间工作或仅负责发电。
市场后来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比亚迪DM-i车型在2024年的销量预计超过200万台,这是一个极其醒目的数字。
相比之下,那些强调多挡DHT的友商,相关车型的销量总和甚至不到十万台。
更令多挡DHT尴尬的是,曾被多挡DHT看低的增程式车型,销量表现也普遍优于多挡DHT产品。
销量本身传递的是市场偏好与产品匹配度,表明消费者更愿意为更实用、可靠、成本可控的方案买单,而不是为复杂的传动结构支付溢价。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
理由并不单一,几个关键问题共同作用导致了多档DHT的困境。
第一,结构复杂带来的可靠性与成本问题。
多挡DHT在机械结构和控制策略上都更加复杂,涉及多套离合器、齿轮设计以及更精细的控制逻辑,这直接提升了研发成本、生产成本和售后维护成本。
现实市场会对这些成本进行严苛审判:高维修频率意味着更高的保养成本和保费,消费者对长期持有成本的敏感性不容忽视。
第二,用户体验并未像宣传所承诺的那样“丝滑”。
纯电驱动天然提供的响应迅捷和平顺感,是很多用户购车体验的重要部分。
单挡混动将电机作为主要驱动力,发动机参与度相对较低,换挡顿挫和复杂传动逻辑带来的细微不适几乎不可避免;而多挡DHT试图让发动机在更多速度区间发挥更高效能,结果是发动机“反复出场”,在体验上与电驱化带来的顺畅感存在差距。
对于大多数注重日常驾驶舒适度的家用车用户来说,体验上的这些细微差别会影响购买决策。
第三,技术趋势本身也发生了变迁。
电池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在近几年显著提升,“80度”电池和500公里级纯电续航被用于说明电动化的实用性。
增程式车型通过把内燃机限定为发电机,让电机承担驱动任务,从而实现更接近纯电的驾驶感受,同时在冷启动、极端气候或长途情况下提供更可靠的续航保障。
![]()
因此在用户关注续航和驾驶体验的主诉求面前,多挡DHT所能提供的效率优势并不直接转化为用户购买理由。
再看企业层面的应对。
市场信号之下,曾经投入多挡DHT研发的厂商出现明显转向。
以奇瑞为例,低端车型逐步开始采用单挡插混方案,销量表现良好,促使更多车型搭载单挡技术;而在高端产品线上,奇瑞则倾向于使用增程式技术,以满足高端用户对续航和驾驶体验的双重需求。
吉利也推出了面向大众市场的单挡混动EM-i体系,直面比亚迪DM-i竞争,同时在高端产品如极氪9X上也采用单挡方案以提升竞争力。
长城汽车是少数仍在坚持多挡DHT的厂商,但相关销量数据表明,这种坚持并未带来明显的市场优势。
从消费者和数据角度看,多档DHT难以继续“忽悠”市场。
销量之外,投诉率、维修率和保费也是衡量技术是否适配市场的重要指标。
多挡DHT由于系统复杂,出现问题的概率自然更高,售后维修成本上升,保费也会随之增加。
这些长期持有成本的提高会逐渐影响二手车残值,进而反向影响新车购买决策。
消费者的选择并非只看瞬时的工况效率或技术参数,更看重长期使用成本、驾驶体验和品牌信任度。
![]()
技术宣传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错位,也是多挡DHT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厂商在宣传中强调“挡位越多越高级”“发动机参与度越高越高效”等观点,这在工程师看来合理,但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则显得抽象且与自身需求脱节。
用户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用车成本如何”“平时开起来舒服不舒服”“出故障修理麻烦不麻烦”,而非复杂的参数堆砌。
市场已经从“谁的技术参数更高谁就能赢”时代走向“谁的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谁就能赢”的时代;在这种转变中,多挡DHT的技术自嗨与用户需求发生了明显冲突。
另一个被忽视的现实是,混动技术在不同细分市场的适配性并不相同。
越野车和商用车对动力持续性、低速扭矩和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有特殊需求,多挡DHT在这些场景下或许能发挥优势,因为更复杂的传动逻辑和发动机参与度在极端工况下提供了更多调校空间。
然而在家用车市场,驾驶场景更多是城市通勤和高速巡航,消费者更看重平顺、省心和总持有成本。
多挡DHT在家用车领域并不占优,这也解释了为何那些坚持多挡DHT的厂商在家用车市场表现起伏。
成本结构的变化也给了单挡插混和增程式更多机会。
单挡混动投资门槛低、控制策略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量产,进而进一步降低成本;增程式虽然在系统设计上需要兼顾发电机与电机协同,但在用户体验上更接近纯电车,且在续航焦虑上提供了很强的心理安慰。
这两种路线在成本、体验和维护上的优势被市场放大,从而对多挡DHT形成挤压。
![]()
市场反馈快速反应到企业策略上。
原本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多挡DHT的车企开始调整产品线:中低端车型引入单挡混动以补齐销量,高端车型则用增程式或更接近纯电的方案迎合对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
这样的调整并非唯一正确,但从短期看有助于缓解销量压力和控制售后风险。
长远来看,厂商将不得不在产品策略和技术路线选择上更加务实,减少基于技术光环的冒进。
在技术本身的可持续性方面,多挡DHT并非没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特定需求的用户群体,如热衷越野、需要高扭矩低速控制的SUV用户,多挡DHT可以提供调校空间和效率优势。
此外,在尚未完全普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区域,混合多样化的技术路线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在绝大多数城市家用场景下,单挡混动和增程式已证明更符合主流需求。
面对现实的调整并非失败的全部。
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在汽车工业发展中一直存在,短期的市场偏好波动不应成为否定所有技术努力的理由。
多挡DHT在工程实现、控制算法和传动设计方面积累的经验,仍可能在其他技术形态中发挥作用,例如高性能混动、专用商用车辆或特定极端工况应用。
![]()
关键在于,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评估投入与回报,避免把技术愿景凌驾于用户需求之上。
结论上,家用车市场已经给出明确信号:以用户体验、成本控制和可靠性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更受欢迎。
多挡DHT在家用领域的尴尬并非完全因为技术本身无价值,而是因为该技术与当前用户诉求发生了错位。
比亚迪的单挡DM-i以简洁高效的技术逻辑赢得了市场,而增程式通过接近纯电的体验和充足续航也获得用户青睐。
那些仍坚持多挡DHT的厂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市场与技术之间的平衡,而不是继续沉迷于参数和工程“炫技”。
未来的混动与电动路线不会是单一的胜利者通吃。
家用车市场倾向于简洁高效与低长期成本的方案,而在特殊细分市场,多挡DHT仍可能找到生存空间。
对厂商而言,关键是把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更多关注用户真实的痛点而不是技术参数的堆砌。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时应以长期持有成本、驾驶体验和售后保障为主要考量,而非被复杂技术参数所迷惑。
综合来看,多挡DHT在家用车市场的“死局”并非完全由技术优劣单一决定,而是由技术复杂性、用户体验诉求、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市场节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电驱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减少内燃机的直接参与、增强电机驱动的比重、提升电池续航与成本效益,已成为更被市场接受的路径。
对于还在为多挡DHT“挽尊”的声音,市场已用销量、投诉和售后数据给出答案。
多档DHT的未来应更务实地回到适合其优势的细分领域,而非继续在家用车市场上做不合时宜的“坚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