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段,不同妆发的“温峥嵘”在直播间推销着各类商品,甚至说着相同话术。这一事件并非孤例,AI仿冒明星实施诈骗的乱象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中老年群体成为主要受害对象。
2025年11月,演员温峥嵘自曝遭遇AI仿冒直播带货的新闻冲上热搜。她在凌晨拍完戏后刷到多个直播间出现自己的带货形象,而这些画面均非本人出镜,是AI合成的虚假内容。
![]()
靳东的遭遇堪称典型。作为国民度极高的演员,他凭借儒雅稳重的形象成为“妈妈辈”心中的理想偶像。2024年2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假冒靳东的诈骗案。犯罪团伙自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期间,招募业务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假冒靳东的视频或音频,吸引中老年妇女关注。他们以假冒的明星身份与被害人在微信上开展网聊、网恋,以“恋爱”为名诱导转账、购物。60多岁的张阿姨便是受害者之一,她先后向“假靳东”转账近20万元,直至儿子发现报警仍不愿相信被骗。该团伙共骗取多名被害人31万余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类骗局并未因案件宣判而终止。2024年11月,江西宜春一位老人在银行办贷款被拒后仍不肯离开,原因是她在短视频平台认识的“靳东”向她表白,还发布两人合照,声称需要200万帮他拍戏。民警查看老人手机后发现,所谓合照和视频均由电脑AI合成。
![]()
靳东本人多次发声打假。2020年10月,靳东工作室发布声明,称靳东在抖音等平台未开设账号,涉事账号涉嫌侵犯肖像权、姓名权,将通过法律途径追责。2021年11月,他发文表示父母看到“假靳东事件”报道时差点心脏病发作,同事朋友也感到悲哀。2025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政协小组讨论上再次回应AI换脸诈骗问题,直言“一些观众被骗得很惨,性质恶劣”,并呼吁建立更好的规则。他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网络乱象治理,2024年建议完善立法,2025年则提出通过“AI换脸拟声”单行法明确应用边界红线。
![]()
温峥嵘的“真假美猴王”骗局同样触目惊心。她凭借《许我耀眼》等角色走红后,直播风格亲近无架子,从不收礼、不带货。然而,从今年4月起,多个平台出现4个“温峥嵘”同时活跃。这些仿冒账号分工明确:有的负责与观众聊天,有的推销护肤品,有的甚至进行吃播。有观众发现,这些账号的口型与声音存在明显错位,画面也缺乏真实感。温峥嵘在采访中透露,这些仿冒内容不仅妆发不同,推销的产品也五花八门,同一时段出现多个“自己”让她感到荒诞。11月5日,平台方发布处置信息,通过专项治理下架温峥嵘相关仿冒侵权视频1万余条,其中带货类视频6900余条,并对37个违规账号予以处罚。
![]()
AI仿冒骗局的蔓延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央视揭秘显示,犯罪分子主要使用两种技术:一是AI深度伪造,通过生成明星肖像、声音,甚至模拟细微的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制作出以假乱真的视频;二是特效制作,利用卡通形象或虚拟人物进行带货,降低被识破的风险。这些技术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利用明星的公信力收割信任,诱导消费者购物。仿冒账号往往采用统一话术,针对粉丝群体精准收割。例如,假冒靳东的账号会以“恋爱”“拍戏”为名,而仿冒温峥嵘的账号则主打“亲近感”,通过聊天、吃播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面对泛滥的AI仿冒骗局,监管部门与平台已展开行动。2025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名义和形象的虚假广告案。涉事公司通过AI合成李梓萌的形象,推销实际为糖果的“深海多烯鱼油”,并宣称其能治疗多种疾病。该公司因违反《广告法》被行政处罚。11月5日,抖音电商发布名人仿冒治理专项阶段性进展,自10月启动专项以来,已处置违规带货账号1.1万个、违规商品超6700个,处罚措施包括中断直播、冻结成交金额、关闭商品分享权限、封禁账号等。平台还引导多位达人开通“阻止相同侵权内容传播”功能,提前拦截数万条侵权视频。
![]()
从技术层面看,AI仿冒骗局的泛滥与监管滞后密切相关。Check Point《AI安全报告2025》指出,依赖直觉或肉眼甄别真伪的时代已过去,实时换脸、语音克隆和视频合成技术让真假边界快速消失。一套售价2万美元的AI系统可模仿任意声音、进行多轮自然对话,甚至支持跨语言诈骗。这类系统能实时解析受害者回应,24小时自动调整话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2024年,全球67.4%的钓鱼事件已涉及AI技术。更棘手的是,诈骗分子常使用虚拟账号和加密通信工具,资金经多次流转后迅速消失,老年人即使发现被骗也难以追损。
![]()
老年人成为主要受害群体,与他们的心理弱点和技术盲区密不可分。一方面,他们对医生、警官、政府人员等权威身份抱有较高信任感,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伪造这些形象,通过高度仿真的对话和专业话术轻易突破心理防线。另一方面,许多中老年人对语音克隆、深度伪造等新技术认知不足,信息获取渠道闭塞,难以识别高度仿真的AI诈骗手段。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及小程序2.83小时,空巢老人常将直播间主播称为“干儿子”“干女儿”。这种情感空缺,让自动化AI账号的虚假关怀有了可乘之机。
要遏制AI仿冒骗局,需从技术、监管和公众认知三方面发力。技术层面,以AI对抗AI已成为必然选择。2025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视频类内容在角落标注“AI生成”,音频中嵌入特殊数字水印,从技术层面实现“可识别、可追溯”。监管层面,需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换脸拟声”的应用边界红线,加大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例如,雷军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建议推出人工智能单行法,完善侵权证据规则。公众层面,需建立理性认知,既要避免因噎废食否定AI的积极意义,也要警惕“AI生成=绝对真实”的认知误区。认准官方认证标识、警惕口型对不上的直播、拒绝陌生转账要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防范措施。
![]()
技术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底线。当监管标准明确“不能做什么”,平台技术守住“必须防什么”,公众认知清晰“该警惕什么”,AI技术才能回归向善本质。唯有如此,才能遏制AI仿冒骗局的蔓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