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桐城,六尺巷的“礼让”佳话不仅镌刻在青砖黛瓦之间,更深深融入桐城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鲜活注脚。
一墙一路间的“礼让答卷”
“退半米墙,换全村人出行方便,这笔账划算!”站在文昌街道石河村拓宽后的村道旁,村民李瑞祥指着新砌的院墙基脚,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今年3月份,石河村推进“宜居桐城”行动,塥口组一条仅容电动车通行的窄路成了治理难题——李瑞祥家的围墙正卡在弯道处,若不挪动,机动车将无法顺畅通行。
村“两委”干部带着图纸上门时,李瑞祥没有丝毫犹豫:“村里搞建设,哪能只顾自家三尺地?”他主动拆除自家围墙,向后退让0.8米,让原本不足2米的村道拓宽至2.8米。如今,快递车、小汽车、收割机在这条路上往来自如。
这样让墙修路的礼让故事,在吕亭镇陡岗村同样上演。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外务工的吴明堵三兄弟返乡。看着家门口的“泥水路”,他们决定硬化路面,施工中,因路基问题与邻居张家起了分歧。陡岗村党总支书记张兵上门调解时,一句“六尺巷的故事说的也是张吴两家的事,你让一点,我让一点”触动了双方。张家听后,便主动将水泥墙脚退让了半米。
邻里相让中的“礼让家风”
“你看这树干,都快长进邻家窗沿了,夏天挡光,冬天又落叶……”今年7月份,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双井巷的光家院里,一棵老树枝繁叶茂,却让邻里间悄悄起了“小疙瘩”。社区网格员李菊英听说后,立即赶了过去。
“这棵树陪了我家三代人,砍了真舍不得。”光家虽同意处理老树,却愁于找不到专业伐树团队。李菊英看在眼里,当天就给介绍了有资质的伐树师傅。可伐树时发现,公墙夹缝藏着的小树可能加剧墙体倾斜,她掏出笔记本算清费用:“公墙是两家的,砍树修墙费用各担才公平。”最后,光家主动掏了900元伐树费,邻居也爽快拿出200元,两家还一起修缮了公墙。
这样的邻里相让,在六尺巷社区可不是新鲜事。今年9月份,南门街一处公墙突然倒塌,3户居民因修墙费用起了争执:姚家认为自家受损最轻不愿平摊,另两户坚持“共墙该共担”,修墙之事陷入僵局。社区“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到场,将三户代表请进“六尺巷·德邻社”党群服务站。调解员从“六尺巷故事”说起,引导大家践行“以礼为先、以让为贤”。最终三户摒弃“平均分摊”执念,按房屋受影响程度、受益面积分担费用。社区还派工作人员监督施工,新墙竣工后,崭新公墙成了邻里重归于好的“见证者”。
课堂与巷陌中的“精神传承”
10月12日,桐城市图书馆联合新渡教育集团校新安初中在六尺巷举办了一场“说话温暖·做事感动·为人想念”主题研学,通过“经典解读+实地体验”,让青少年触摸家风脉络。
“好家风就像《聪训斋语》里说的,要好好读书学本事;也像六尺巷故事里那样,和人相处多让一步、少争一点,待人真诚积德行。”学生卫驭洋在研学日记里写道。跟着老师走进六尺巷聆听典故,她对“谦和礼让”有了新理解:“让一步能化解矛盾,还能收获更多友谊。”
10月17日,桐城市第二中学的教室里,“家风家教”教育主题班会正开得热闹,同学们人手一本《讲给青少年的六尺巷故事》。“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典故,更是育人的活教材。”教师孙鹏说,他们把故事融进语文教学,放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案例中,就是想让孩子们把“礼让”变成日常习惯。
志愿红与戏台前的“新风传递”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六尺巷。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当年张吴两家让出来的六尺地。这不仅让出了一条巷,更让出了中国人的谦和劲儿……”在六尺巷景区,今年70岁的戴玲身着红马甲,用饱含热情的声音,为游客开启文化之旅。
戴玲是“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服务队的一员,这支120余人的队伍里,最小的成员才12岁,最大的年过七旬,至今累计开展讲解280场次,服务游客近3万人次。
“作为桐城人,我想把家乡的礼让精神讲给更多人听。”戴玲和队员们不仅熟悉典故,还琢磨着把黄梅戏融进去——自编自导的《小城故事六尺巷》一上演,就圈了不少“粉”。游客们听着故事、看着戏,不知不觉就把“谦和礼让”记在了心里。“以前只知道六尺巷是个景点,来了才懂,这巷子里藏着做人的道理。”来自江苏的王先生掏出手机,拍了段戴玲讲解的视频,“回去要讲给孩子听,让他也学学‘让一步’的智慧。”
戏台上,礼让精神也在唱着、演着。今年10月份,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把《桐城六尺巷》再次搬上舞台。“太精彩了!剧情感人,唱腔动听。”陕西游客尚靖舒专门来安庆看戏,“以前总觉得‘家风’离自己远,现在才懂,像六尺巷这样‘让一步’的小事,都是在传承好家风。以后我也要把这种精神融入生活,做个谦和有礼的人。”(李晶晶 金洁)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
▌责编:木子 小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