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场科技发布会变成《让子弹飞》中六子要“剖腹”验证吃了几碗粉的荒诞时刻,我们见证的或许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加速撕裂的缩影。
![]()
11月6日晚,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聚光灯下,面对全网“机器人内藏真人”的质疑,情绪几近失控。他选择了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来自证清白:在通电状态下,剪开价值不菲的人形机器人IRON的腿部覆盖件,露出内部的机械骨骼与传动结构。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何小鹏的哽咽,夹杂着技术领跑者的自信、被误解的委屈,以及一种深刻的无力感。
![]()
这场“剪腿自证”的事件,源于小鹏科技日上机器人因“猫步”走得过于丝滑、过于“拟人”,触碰到了公众认知中那根敏感的神经。技术跑得太快,快到把常识甩在了身后。当一个机器人的动作逼真到“以假乱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科技的进步,而是宁愿相信这是一个“里面蹲了个小姐姐”的低级骗局。
何小鹏的感慨——“成见是座大山”,精准地刺破了这场闹剧的核心。然而,这座大山究竟由谁筑起?又该如何翻越?这才是“剪腿”之后,我们真正需要拷问的问题。
一、 “成见”这座山:比机械骨骼更坚硬的阻碍
“成见”是什么?在这场质疑中,它至少呈现出三张面孔。
- 第一张,是感官经验的成见。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型里,机器人应该是《终结者》里的T-800,是波士顿动力视频里那个步履蹒跚、偶尔摔倒的“铁疙瘩”。它们可以强大,但必须保持“机械感”。小鹏IRON所展示的流畅“猫步”,恰恰因为它过于“反常识”,突破了公众对“机器人”的既有想象,从而触发了“不可能是真的”的认知防御机制。
第二张,是信任基础的成见。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科技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热衷于“新概念”的造车新势力们,其社会信任资本正在被快速透支。在“PPT造车”、“发布会吹牛”、“期货式宣传”的轮番轰炸下,公众早已对所谓的“颠覆性创新”产生了免疫,甚至逆反。这种不信任是结构性的。当一家公司高调展示一项“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时,公众的第一反应从“哇哦”变成了“呵呵”,这几乎是一种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
第三张,也是最根本的,是认知迭代的滞后。AI与机器人技术正以指数级速度狂奔,而公众的认知,乃至大部分媒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几年前的线性轨道上。这种“认知剪刀差”是成见滋生的最佳土壤。当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越了社会认知更新的速度时,任何惊人的突破都可能被视为异端或魔术。
这三座大山叠加在一起,其坚硬程度,远非一把剪刀所能撼动。
二、 “剖腹验粉”的陷阱:谁在为成见买单?
何小鹏的哽咽和“剪腿”,无疑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悲情营销”。但在这份“委屈”背后,我们更应进行双向的批判性审视。
其一,创新者是否全然无辜?
何小鹏的无奈,是所有“狼来了”故事中,那个真正牵着狼(技术突破)的牧童的无奈。但问题是,是谁让村民们不再相信牧童的?是整个行业过往的浮夸与泡沫。小鹏汽车今天所承受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整个行业“营销大于研发”的刻板印象“还债”。
当科技公司热衷于“造神”,用“遥遥领先”、“彻底颠覆”这样的话术将自己包装成无所不能的先知时,就应该预料到,一旦“神迹”降临,凡人必定会用最苛刻、甚至最荒诞的方式去“祛魅”。从这个角度看,小鹏的“委屈”,亦是自酿的苦果。
其二,“剖腹验粉”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剪腿”之举,看似悲壮,实则是一种沟通上的彻底失败。它将一场本可以理性进行的“技术答疑”,拉低到了“验明正身”的原始层面。
![]()
《让子弹飞》:解读那些你从没有注意的明线、主线(四) - 知乎
这种诉诸情绪的极端自证,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示范。它非但不能建立长期的理性信任,反而会开创一个“表演式自证”的恶性循环:今天你要剪开机器腿,明天是不是要拆开电池包?后天是不是要直播撞车?当信任的建立不靠透明的流程和可验证的数据,而靠CEO的眼泪和发布会上的剪刀时,这本身就是对“科技”二字的讽刺。
这场“拉锯战”折射出的真正困境在于:在科技与公众之间,我们严重缺乏一个成熟、理性、高效的对话机制。
三、 翻越大山:我们缺的不是剪刀,而是“当真”的勇气
翻越“成见”这座大山,绝不能只靠“剪机器腿”。何小鹏的剪刀,剪开了覆盖件,却无法缝合认知上的裂痕。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必须停止“造神”,回归“祛魅”。
真正的自信,不是在发布会上哽咽“我们是真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持续的透明度。与其在被质疑后“剖腹”,不如在研发中就“开放”。比如,建立更开放的实验室、公布更多的技术验证数据(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主动邀请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地狱模式”的评测、用更谦逊和科学的语言取代“颠覆式”的营销话术。
科技公司需要明白,承认技术的局限性、承认研发的难度,远比假装自己是“天降猛男”更能赢得尊重。信任,不是靠一场“秀”来赢取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诚实与透明“挣”来的。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必须停止“找茬”,学会“当真”。
“找茬”是一种廉价的快感,它源于对权威(包括技术权威)的解构。用“里面藏人”的阴谋论去消解一项复杂的技术突破,能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但这是一种反智的优越感,它让我们丧失了面对新事物的基本好奇心和敬畏心。
“当真”,不是盲信,而是用理性的标准去参与讨论。你可以质疑它的能耗、成本、安全性、应用场景,甚至讨论它带来的伦理挑战——这才是“当真”的态度。但停留于“真假”的初级辨析,甚至用“反串黑”的方式去狂欢,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
“剪腿”事件是一个标志性的隐喻,它标志着一个“技术逼真到足以引发信任危机”的新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我们还将看到更多“过于像人”的AI、“过于智能”的机器。
我们真正要翻越的“大山”,不是机器人的拟人化程度,而是我们自己面对未来时的认知惰性与信任惯性。当“剖腹验"粉的闹剧成为历史,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把更锋利的剪刀,而是一座更坚实的、连接科技与社会、理性与信任的桥梁。
毕竟,未来已来,我们不能总是拒绝睁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