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几十度,蒙古人住毛毡帐篷为啥不冷?一开始我也纳闷,薄薄一层布能挡啥寒风?直到亲眼见过才明白玄机!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聊供暖,城市人恨不得把空调和暖气片绑在身上,草原上蒙古人却照样在风雪里喝着奶茶,裹着毡子睡大觉。
谁看了不纳闷?外面天寒地冻,屋里居然跟春天差不多,这毛毡帐篷到底藏着啥让人想不到的门道?
说实话,头回去蒙古包做客,我心里也打鼓,进门前还把羽绒服帽子拉得紧紧的,没想到一推门,热气扑面,差点没把我熏得脱了半身装备。
其实蒙古包能把寒气挡在门外,这事儿真没你想的那么神秘,看似简单的毛毡墙,里面大有乾坤,你别小瞧那层羊毛毡,厚实的毛毡掂在手里沉甸甸,羊毛纤维是中空的,里面全是被困住的空气。
空气其实比啥都省钱保暖,家里保温杯不就是靠空气隔热吗?蒙古人把这玩意儿玩出了花,羊毛毡叠三层五层,外面再糊上一层厚毛毡,风大就再加一层,冷得厉害了还能临时“加衣服”,这么一来,外头风再狂,里面还是稳稳当当。
有人说了,单靠保暖材料也不至于那么暖和啊,可蒙古包的聪明劲儿可不只是停在材料上,你看那包,圆乎乎地立在草原上,别以为是为了好看,圆的其实名堂大着呢。
草原上的风刮起来跟刀子似的直往骨头里钻,蒙古包做成圆形,风一碰包面就溜过去了,吹不进缝也撬不开墙,墙骨用红柳木编成网格,弹性十足,风一来还能跟着抖一抖,分担压力,真是比钢筋水泥都灵活。
到了最冷的时候,这蒙古包还能“升级”,外墙里三层外三层,光毛毡还不够,里面还要加一层芨芨草垫子,吸潮又保温,最底下还得铺上牛粪、芦苇垫,牛皮绳一勒,地上的寒气别想往上窜。
草原人把这些细节抠得明明白白,真不是光靠一张嘴能说出来的,保暖归保暖,蒙古包里的热量从哪儿来?火塘说话了,包中央挖个坑,点上牛粪火,牛粪别嫌弃,人家晒干了燃烧慢,烟小还不呛人。
火塘边上摆几块大石头,白天烧着吸热,晚上火灭了还能慢慢放热,晚上睡觉脚丫子都能贴着石头暖呼呼的,火塘的热气顺着包顶儿往上飘,又被圆顶反下去,在包里打个圈,哪儿哪儿都暖和,连角落都不冷。
要说蒙古包最让我服气的地方,还得是那扇天窗,做饭开大点,烟全跑出去;冷了盖严,热量留住不跑;平时留个缝,空气流通,包里干爽不闷人。
草原人早就给这事磨练得炉火纯青了,啥叫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难的事,这就是。
说到这儿,蒙古包保暖的秘密其实全在“顺其自然”四个字里,草原人选地搭包绝不含糊,门朝着东南,迎着太阳起,背着西北风,高地不挨湿气。
吃的喝的也有讲究,奶茶、奶皮子、牛羊肉,油脂和热量杠杠的,肚子里有火,啥冷都挡得住。
有人觉得,蒙古包不过就是个帐篷,没啥高科技,可你要真仔细琢磨,这一套保暖思路,哪点不是现代节能建筑追着学的?
空气隔热、智能通风、材料多层叠加,甚至连热回收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草原人没搞什么高深理论,照样把冬天过成了春天。
其实,蒙古包的温暖不是靠一招鲜,也不是靠谁硬抗严寒,而是把材料、结构、热能和生活习惯全都拧成一股绳。
每一层毛毡、每一块石头、每一把牛粪火,都是祖祖辈辈摸索出来的保命绝招,你以为只是个住处,人家却早已把家建成了能抗天灾的堡垒。
如今不少地方都在琢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其实草原上的蒙古包早就把这些事做到了极致,人家靠的不是造价高昂的科技,而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对生活的琢磨。
谁能想到,这看似原始的毛毡包,居然是现代环保理念的活教材,讲到这里,有人可能还是觉得“不过如此”,可真要你在零下三十度的草原上住上一晚,不靠蒙古包,你试试能撑几分钟?
别说暖气空调,连个电插座都没有,草原人用手艺和智慧把家过成了暖窝,你要问我蒙古包为啥不冷?答案其实就藏在每一寸毡子、每一缕炊烟、每一次火塘边的谈笑里。
草原的冷不是靠硬扛过去的,蒙古包的暖也不是运气好捡来的,千百年下来,蒙古人用最简单的东西,造出了最温暖的家。
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黑科技”,有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说明书,它就在你身边,只看你懂不懂得用心琢磨。
所以说,别再小看那一顶顶毛毡帐篷了,等你真正走进蒙古包,感受到那份来自草原最深处的温暖,你自然会明白,人与自然能不能和谐相处,从来不在于你有多少工具,而在于你有没有那份用心去生活的细致和智慧,草原人早已用他们的方式,给出了最靠谱的答案。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