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是说几篇合适,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如果以后想要走科研的道路,那肯定是越多越好。
如果是就为了毕业的话,那只要能满足学校的要求就行,一般学校要求至少一篇吧。
一般需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得看三个“大佬”怎么定规矩:学校、专业、导师。
先说学校。国内高校分三六九等,对SCI的要求直接和学校层次挂钩。普通高校往往只要求1篇SCI见刊,比如四川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但到了985院校,画风突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3篇且总影响因子≥3.0,中南大学材料学院甚至要论文总影响因子≥3.0或6篇EI/SCI源刊论文。最狠的是吉林大学化学院,明确要求3篇SCI且单篇影响因子≥10,这难度相当于让普通人去奥运会拿跳水金牌。
再看专业差异。工科和理科简直是两个世界——搞材料、化学的博士,导师开口就是“先发两篇二区打底”;而机械、土木这类偏应用的学科,有时候1篇SCI加专利或工程项目也能过关。比如武汉大学工学院,去年就有博士生用1篇SCI+3项发明专利成功毕业。但你要是学生物医学,那不好意思,北京邮电大学医学类明文规定:影响因子<3.0必须当第一作者,≥5.0的可以挂名前三,这规则逼得学生天天盯着期刊分区表算账。
最玄乎的还是导师态度。有些导师走“佛系路线”,只要学生达到学校最低标准就放行;但碰上学术大牛,那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听说浙大某院士课题组,博士毕业标配是2篇一区SCI,有学生发了3篇一区还想冲顶刊,结果导师甩了一句:“再攒点数据,能冲Nature子刊就别急着毕业”。这种操作直接导致同校不同命——别人愁毕业,他们愁发得不够好。 其实比起数量,现在高校越来越看重论文质量。去年北大调整政策,明确“1篇顶刊抵3篇普通SCI”,中科院下属研究所更是放出风声:影响因子10以下的论文不算核心成果。这意味着博士生光拼数量不行,还得学会“精准打击”——选对期刊、卡准分区、搏高影响因子。比如华南理工大学要求2篇C刊+1篇C扩,看起来篇数不多,但C刊在人文社科领域相当于SCI在理工科的地位,审稿周期普遍1年起跳。 给准备读博的朋友说句大实话:早点扒拉目标院校的毕业文件,尤其是“申请博士学位科研成果要求”这类红头文件。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14年就规定3年学制的博士必须发1篇二区以上SCI,4年制的要3篇核心+1篇SCI,5年制的反而要求更低——这摆明了告诉学生:别拖,越拖要求越松但竞争越惨烈。另外多和师兄师姐打听导师的隐形门槛,有些导师嘴上不说,心里早就给弟子划好了“毕业KP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