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新引擎——解码捷安泊的停车产业革新之路系列报道二:
清晨的沈阳与海南三亚,两处场景共同印证着智慧停车带来的改变:沈阳棋盘山景区内,捷安泊停车管理员的手机收到系统预警——当日10时车位使用率将达82%,他随即启动分流预案;海南三亚亚龙湾则实现车位周转率提升15%,系统正自动生成商户错峰停车方案。这两地的精准调度,均源自捷安泊智慧停车可视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覆盖两地及更多区域的15万个智慧车位实时状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转化为动态热力图,所服务区域的静态交通全局运行情况一目了然。
智慧大脑的进化之路
“很多人将智慧停车简单理解为‘找位快’,但我们的愿景是构建‘静态交通数字基座’,让每一个车位的数据都能为城市治理赋能。”捷安泊技术负责人介绍。这块智慧大屏的背后,是企业长达十余年的技术迭代:从早期采用智能闸机、地磁检测器解决“停车慢、收费乱”的问题,到如今已构建起“静态交通AI大模型 + 全链路数据中台 + SaaS云平台”的完整技术体系。
目前,捷安泊的数据中台能实时处理占比超70%的动态车位数据,不仅可精准识别特殊天气导致的监测偏差,还能实时感知高峰时段的车流变化;SaaS云平台则将新项目上线周期从3个月大幅压缩至15天,运维成本降低40%;同时,7×24小时云坐席服务实现了“秒级响应”,日均处理咨询超300单,问题解决率保持在98%以上。
线下线上的三维运营闭环
先进的“智慧大脑”离不开强大的“手脚”支撑。在沈阳,15辆一体化运维车与60名专业运维人员,共同构成捷安泊智慧停车系统的地面“神经网络”。每辆运维车覆盖约20个项目区域,清晨是“环境管家”清扫泊位,午后变“移动课堂”,遇突发状况则成“应急先锋”;线上坐席一旦发现异常,附近的运维车10分钟内即可抵达现场。60名运维人员以网格化模式覆盖景区、医院等重点区域,无固定人员值守区域则通过运维车辆高频巡检补位,形成“人员守点、车辆巡线、中心控面”的三维运营闭环。数据显示,该体系使设备故障率下降约30%,车主投诉量减少超过四分之一。
数据驱动的城市精细治理
这颗“大脑”的价值早已超越企业范畴,成为城市治理与资产盘活的有力工具。捷安泊整合十余万车位数据,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城市停车一张网”:既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闲置场地与低效国有资产,科学调度释放资源潜力,减少政府新增设施投入,同时也为车主提供多元停车场景,缓解“一位难求”。
数据赋能下的精准治理持续落地:核心商圈借助“余位导航+错峰共享”使车位周转率提升25%;老旧小区周边推动“社区-商场”车位共享,缓解夜间停车难题。静态交通管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未来出行的立体化探索
如今,这颗持续进化的“大脑”正将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智慧出行领域:AI大模型应用于云坐席,方言咨询解答准确率超95%;特定示范停车场已成功完成无人驾驶自动泊车测试,为全流程无人化运营铺路。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对低空经济数据接口的探索,为未来“停车+无人机巡查”“短途物流”等新场景埋下伏笔,预示“空地协同治理”的立体化城市交通新模式。
在捷安泊技术负责人看来,这些创新不仅是业务拓展,更是对未来城市出行生态的前瞻布局。“当停车系统能够与更多的城市服务深度融合时,我们离真正的智慧城市就更近了一步。”
从一块大屏到一张全城智慧网,捷安泊的“停车大脑”堪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微观缩影,其“科技赋能民生、协同提升效能”的实践,也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