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总量领先,上海质量胜出?双城博弈新格局
40亿差距→4.3%增速!上海消费逆袭的三大关键
社零增速从负转正!上海做对了什么
从垫底到领跑!上海消费逆袭背后的三重逻辑
从-1.1%到4.3%!上海消费增速跑赢全国的背后
![]()
从-1.1%到1.7%,再到4.3%——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曲线,今年画出了一条陡峭的“逆袭线”。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这一数据背后,是政策精准发力、外来消费涌入与本地信心修复的合力结果。
上海今年打出的“政策+活动”组合拳,堪称消费复苏的引擎。5月推出的《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布局六大行动,仅“以旧换新”政策就直接拉动近1100亿元消费。而“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活动接力举办,形成长尾效应——为期93天的上海旅游节吸引1.63亿游客,贡献消费超3100亿元。
消费券的精准投放进一步放大了政策效果。上海安排5亿元财政资金发放“乐·上海”服务消费券,其中新增的文化消费券撬动比达1:3.25。这种“补贴+场景”的模式,让政策红利从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向餐饮、文旅等日常领域渗透。例如,黄浦区某老字号餐厅负责人提到:“暑期通过消费券核销的订单占比超30%,外地游客占比同比翻番。”
![]()
若只看社零总额,重庆上半年以约40亿元优势领先上海。但社零指标主要统计实物消费,而上海的优势恰恰在服务消费——2023年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接近60%。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40892元,全国第一,但更多支出流向教育、医疗、文旅等服务领域。正如经济学者分析:“在上海,可支配收入中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扩大,这种结构更接近国际消费中心特征。”
入境消费成为重要增量。前三季度上海入境游客达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离境退税销售额增长83.8%。浦东机场免税店销售人员透露:“中秋国庆期间,单价千元以上的化妆品套装销量同比涨五成。”这些消费并未完全体现在社零统计中,却实实在在拉动经济增长。
![]()
上海的“首发经济”同样构成竞争壁垒。2024年上海新增首店1269家,其中17%为高能级首店,而重庆同期首店数量为389家,全国首店占比仅3.5%。路易威登在黄浦江畔打造的“路易号巨轮”等国际品牌活动,不仅拉动消费,更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
消费复苏仍面临挑战。一方面,高端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医疗、文化消费被东京、新加坡分流;另一方面,本土原创品牌全球化程度较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指出:“上海需要从‘消费枢纽’向‘消费创新策源地’转型,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品牌。”
![]()
上海的经验表明,消费刺激政策需兼顾即时效应与长期生态。通过政策联动、场景创新与开放红利,即使面对人口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消费中心也能凭质量优势实现逆袭。未来消费振兴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供需双向赋能的生态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