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濮阳市南乐县五花营村村西的田野里,一方烈士墓碑矗立,守护着这片墓碑主人倾注热爱的土地。
“刘同方烈士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这种精神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路。”11月4日,从小听着刘同方事迹成长的南乐县千口镇副镇长刘士强,向记者介绍起他心中的抗日英雄。
1911年,刘同方出生在南乐县五花营村一个农家院落,在身为教书先生的父亲熏陶下,他深知知识的力量,更鼓励姐妹们放脚识字,反抗缠绕千年的封建枷锁,革命火种在不屈的灵魂深处悄然埋下。1929年,他考入大名七师,在进步思想洗礼下,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2年冬,反动校长郭鸣鹤镇压进步师生,刘同方挺身而出,主持召开学生大会,宣布罢课抗争,并率请愿团赴津,组织募捐团、宣传队疾走各县……但有理有节的斗争,换来的却是170多名怀抱理想的师生被逐出校门。压迫扑不灭信仰之火,他随即转入地下,继续挺立于当地革命斗争风暴的中心。
1933年8月,黄河长垣段决口。刘同方奉直南特委之命,深入濮阳重灾区,与战友们一起发动群众向地主“借粮”“吃大户”,为绝望中的乡亲辟出一条生路。在那场洪水里,他的身影成为浊浪中一面鲜红的旗帜。
当民族危亡成悬顶之剑时,他化身黑夜里的传火者。1935年,《何梅协定》签署,华北沦陷在即,刘同方日夜不息,凭借特委一台油印机印制传单,用鸡蛋壳盛糨糊秘密张贴抗日标语。深夜,他在五花营村公路旁的墙壁上书写“抗日救国”四个大字。1936年,他受命回南乐联络“读书会”成员组建“民先”,唤起民众,共同抵抗黑暗洪流。
革命路上虎狼多。1942年,刘同方赴任垂杨县县长途中,不幸落入日军魔爪。狱中,他智勇双全,借日寇松懈之机,巧妙取回暴露身份的小本子,将机密内容撕碎吞咽销毁。面对敌人诱降,他昂然高呼:“我是救国主义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铮铮铁骨,凛然不可犯。
1943年夏,刚脱离虎口的刘同方担任漳河县县长,走向更凶险的战场。这里四面环敌,日伪兵力逾6000人,全县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他拖着被牢狱摧残的瘦弱身躯,在日伪军的“格子网”里昼夜奔忙。就在这年12月,万余敌军扑向漳河县一个区。刘同方本已随军转移至安全地带,但发现群众尚未撤离,毅然折返营救。同年12月27日,他在与敌周旋一整日后,不幸身中数弹,以32岁壮烈之躯,践行了“救国到底”的誓言。
82年光阴流转,那个南乐农家小院虽已化为记忆,但英雄的体温却沉淀于家乡土地的深处,也深深扎根在每个南乐人的心里。“我们这里的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刘同方墓前或事迹墙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要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刘士强说。
(记者 张潇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