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身边做企业的朋友见面聊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卷”字。
造出来的东西不比别人差,价格一压再压,利润却越来越薄,仿佛掉进了一个“越忙越穷”的怪圈。
这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烦恼,更是摆在中国超5000万家民营企业、1亿多个体工商户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当传统制造业的红利逐渐见顶,出路究竟在何方?
事实上,一条被反复提及的转型路径——生产性服务业,正在悄然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它或许正是那把打开新增长之门的“金钥匙”。
![]()
内卷漩涡:传统赛道上的“贴身肉搏”
当前,大量民营经济力量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进行“拼杀”,导致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内卷”不仅让许多企业沦为“陪跑者”,甚至陷入亏损困境。
过度集中在同质化严重的领域,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获得超额利润,只能在成本与价格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持续,转型迫在眉睫。
破局关键:生产性服务业的广阔天地
与拥挤的传统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图景,它涵盖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检验检测、仓储物流、金融咨询等众多领域,类别繁多,市场空间巨大。
这一领域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的特点,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像华为那样专注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与品牌,还是像一些产业互联网平台那样整合产业链资源,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
实践样本:新近案例揭示转型路径
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近一个月来,一些官方渠道和信息平台披露的案例,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提供了生动注脚,例如据《经济参考报》近期报道,国内某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过去主要依赖硬件销售。
近年来,他们大力拓展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等工业服务业务,通过给售出的设备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数据,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并提供精准的维护方案。
这项服务不仅为客户大幅降低了意外停机损失,也为该企业开辟了持续稳定的服务收入来源,其服务业务收入的增速和利润率已显著超过传统产品销售。
另一个例子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一家中小型纺织企业,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单生产布料,而是依托对面料性能和时尚趋势的理解,转型为提供面料研发、流行趋势分析、快速打样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
通过与服装品牌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功能性面料,其价值不再按“米”计算,而是体现在技术解决方案和设计服务上,成功跳出了低价竞争的泥潭。
多重效益:超越企业自身的价值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远不止于帮助企业自身摆脱内卷,它还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优化,为每年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创造大量知识型、技能型岗位,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同时,也能有效盘活城市中闲置的商务楼宇等存量资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更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1+10”的产业链条(1个制造环节+10大类生产性服务),实现以需定产、高效协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
结语
困境之中往往孕育着新机,对于广大民营企业而言,将目光从极度内卷的生产制造环节,适度转向更具增值潜力的服务环节,积极拥抱生产性服务业这片“新蓝海”,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这条路或许需要投入与耐心,但方向已经清晰,前景值得期待。抓住机遇,转型升级,中国民企的明天必将更加海阔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