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星期五,我们迎来立冬节气。
中医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这简单的俗语里,藏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
此时节,朔风渐起,草木枯黄,天地间的阳气渐渐收敛,阴气不断滋长。
对人体而言,立冬更是养生的“黄金分水岭”,若违背时节规律,不仅会阳气受损、精神萎靡,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超全的立冬养生指南,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
1、立冬养生,牢记 “三藏” 要点
一、藏阳:早睡晚起,养足精气
立冬后昼短夜长,阳气收敛,此时早睡晚起能让身体顺应阴盛阳衰的规律。
最好在每晚10点前入睡,此时阴气最盛,正是阳气入藏的最佳时机。
晚起则是等太阳升起,寒气消散后再起床,通常以早上7点左右为宜。
尤其对于习惯晨练的中老年朋友,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活动,避免阳气外泄。
二、藏水:科学补水,润泽身心
民间有句老话:“冬燥胜秋燥,补水不能少。”
很多人以为冬天出汗少就不用多喝水,其实这是最大的误区。
立冬后气候干燥,室内暖气或空调会加速体内水分流失。
若水分不足,不仅皮肤干燥脱皮,还会影响新陈代谢。
此时补水要“温和有序”,每天饮水量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温热水为宜,避免喝冰水刺激肠胃。
![]()
三、藏神:调节情绪,怡养心神
立冬后日照时间缩短,天气阴沉,人很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的情况。
这在中医里被称为“冬愁”,其实就是“心神不藏”的表现。
“藏神”的关键在于“收”,要让情绪保持平稳,避免大喜大悲、过度思虑。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能让人静下心来的事,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学会“事来则应,事去则静”。
闲暇时可以和家人围坐聊天,或是泡一壶热茶读一本闲书,让精神处于放松状态。
2、立冬养生,三注意
一、食一物
冬瓜:清热润燥
《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
立冬后人们习惯吃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容易导致体内积热,出现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而冬瓜性凉,味甘淡,能清热利尿、生津润燥,正好中和这份燥热。
立冬吃冬瓜,不是要生吃或凉拌,而是要做成温热的菜肴,比如冬瓜丸子汤、冬瓜炖排骨。
这样既能保留冬瓜的功效,又不会刺激肠胃。
二、喝二样
1.姜枣茶:驱寒暖身
中医文献中写道:“姜枣同用,温养脾胃,益气生津。”
立冬后人体容易受寒气侵袭,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情况。
这时候喝一杯姜枣茶,就能快速驱寒暖身,补足阳气。
取3-5片生姜、5-6颗红枣,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出锅前可根据口味加少许红糖调味。
建议在上午9-11点饮用,此时脾经当令,更利于营养吸收,晚上则不宜多喝,以免上火。
![]()
2.糯米粥:暖胃健脾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糯米甘温,补肺气,充胃津,暖脾胃。”
立冬后天气寒冷,脾胃功能容易减弱。
糯米粥性温味甘,能温暖脾胃,为身体提供能量,被称为“冬日暖身粥”。
需要注意的是,糯米黏性较大,一次不要吃太多,以免消化不良,每天一碗即可。
最好在早晚餐时食用,能更好地发挥暖胃效果。
三、防三寒
1.防鼻寒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门户。”
立冬后寒风直吹,易引发鼻塞、流涕等问题。
防鼻寒要从细节入手:早餐起床冷水轻轻搓洗鼻翼,能增强鼻黏膜的抵抗力。
2.防肺寒
肺是人体最“娇弱”的脏腑,既怕冷又怕燥。
寒风侵袭、空气干燥,很容易损伤肺功能。
防肺寒除了注意保暖,食补尤为重要,可以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莲子羹、山药炖排骨等。
另外,多到空气清新的公园散步,深呼吸新鲜空气,能让肺部得到滋养,增强肺功能。
![]()
3.防腰寒
俗话说:“腰为肾之府,寒从腰入。”
腰部是肾脏所在之处,立冬后若腰部受寒,不仅会引发疼痛,还会影响肾功能。
防腰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搓腰”:
双手对搓至发热,然后紧贴腰眼处,顺时针搓揉30圈,再逆时针搓揉30圈。
早晚各一次,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温补肾气。
另外,上午10点左右阳光温和,可晒晒腰背部,让阳气滋养肾脏。
3、立冬养生,三秘诀
一、补阳气,适度锻炼
很多人觉得冬天冷就该躲在屋里不动,实则适度锻炼才能让阳气生发,抵御寒邪。
立冬后锻炼的关键在“适度”,避免高强度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瑜伽等。
锻炼时间选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2-4点,此时气温较高,寒气较轻。
每次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稍有出汗为宜,既能促进气血循环,又能增强免疫力。
二、补肾气,御寒滋补
《黄帝内经》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冬季补肾气,饮食调理是关键。
可以多吃一些补肾的食材,比如黑豆、黑芝麻、核桃、枸杞等。
另外还要注意“少盐多苦”,中医认为“咸入肾”,过量食用盐分会加重肾脏负担。
而“苦入心”,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等,能平衡肾水和心火,避免肾水过旺压制心火。
三、放松身心,按揉三穴
1.涌泉穴
《针灸大成》中记载:“涌泉穴,肾经井穴,滋阴降火,补肾固元。”
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处。
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10分钟,擦干后用拇指指腹按压涌泉穴,每次按压3-5秒,松开后再按,重复50次,以足底发热为宜。
坚持按摩涌泉穴,能改善手脚冰凉、失眠多梦等问题,增强肾脏功能。
![]()
2.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是补气固阳的要穴。
按摩时取仰卧位,双手叠放在关元穴上,顺时针揉动,力度适中,每次5分钟,每天1次。
按揉关元穴温补阳气,改善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症状。
![]()
3.肩井穴
肩井穴位于颈肩交界处,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处。
按摩时取端坐姿势,用双手拇指指腹按压肩井穴,力度由轻到重,按压1分钟后,以顺时针方向揉动2-3分钟,直到局部感到酸胀。
按揉肩井穴能通经理气、解毒止痛,缓解颈肩不适。
![]()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句老话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
冬天不是“熬”过去的,而是“养”过去的。
遵循自然的规律,养好身体的根基,才能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健康与活力。
点亮“爱心”,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冬天,身暖、心暖、人安康。
把这份立冬养生指南转发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了解立冬养生的规矩,一起藏好身心,安稳过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