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位于铜川的纸坊遗址中,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墓,出土了一批龙山、商代和春秋时期的遗物。纸坊遗址发掘出土的各时期陶器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了该地区的考古内容,为研究铜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
出土陶器
龙山时期遗存出土大量夹砂灰陶
纸坊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纸坊村北部,遗址所在台塬黄土堆积丰厚、水文优势突出,地势东高西低、平缓开阔。2022年12月,为配合西安至延安铁路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此次在铜川纸坊遗址的发掘中,共清理出3个龙山时期灰坑,其中两个为平底坑,一个为圜底坑。两个平底坑分别位于现代沟的东西两侧,并在坑中出土了陶筒形罐、陶罐底、陶鼎、陶折沿盆、陶杯等多种陶器。值得注意的是,平底坑出土的陶器材质多为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次之,仅有少量红陶。圜底坑仅出土零星陶片。
此次发掘的龙山时期灰坑中,夹砂灰陶陶器占比较高,仅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以粗绳纹、附加堆纹为主,篮纹数量较少;可辨器形包括筒形罐、高领罐、折沿盆、刻槽盆、平底瓶、敛口钵、豆等。陶器表面手制痕迹较为明显,风格粗犷,制作粗糙。
“它的文化面貌接近于扶风案板三期遗存以及武功浒西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具体而言,筒形罐口沿下和近器底部附加多条按压泥条,刻槽盆外壁附加泥条和内壁放射状刻槽等特征,与扶风案板龙山文化遗存和浒西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的同类器物较为相似。”邵晶说。
商周时期遗迹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还发现1个商周时期灰坑,其位置与龙山时期的圜底坑西北相邻。南部因延伸至项目范围外的果园中,因此未发掘。据邵晶描述,该坑平面形状不规则,坑壁弧形且为平底,坑内填土土质疏松,为深灰色,包含动物骨骼、炭屑、红烧土颗粒和极少量陶片等。
此次商周时期遗迹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还出土少量泥质红陶;这些陶器的纹饰以绳纹为主;可辨器形有敛口瓮、折沿盆、罐、鬲、豆等。陶器均为手制,制作规整。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陶器的文化面貌整体上与李家崖商代晚期遗存一致,并根据细节推测其年代应为商代晚期或更晚。
3座春秋时期墓葬皆为秦平民墓葬
此次纸坊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3座保存较差的春秋时期墓葬,均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壁面竖直,未经修整;墓室内四周修有熟土二层台;墓底平坦。据邵晶介绍,三座墓葬的葬具均为一椁一棺,设头箱,平面均呈长方形,内为单人屈肢葬。均未有纪年和表明墓主身份的文字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三座墓葬的随葬品都在头箱中被发现,出土的罐、鼎、壶、盂、杯、豆、困、器盖等陶器以及石圭,在岐沣一带的春秋战国秦墓中较为常见,研究人员通过对比,推测三座墓应为秦墓。经过对出土器物进一步对比,推测墓主应为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的一般平民,其葬俗特征与文化面貌和雍城一带
的典型文化更为接近。邵晶认为:“此次发掘秦墓数量虽然有限,但其特征明显,不仅能为铜川地区秦文化的研究补充考古学材料,而且也可以为秦墓的发展演变、人群迁徙等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任俊丞
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孙 梦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