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艾跃进
在当代公共舆论场中,艾跃进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作为南开大学曾经的军事学教授,他以激情澎湃的演讲走红,凭借对国家与民族的直白热爱收获大量拥趸;但同时,其言论中呈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学术上的争议,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与反思。评价艾跃进,既不能全盘神化其爱国立场,也不能片面否定其思想中的某些合理内核,而应立足事实,从情怀、争议与启示三个维度进行客观剖析。
艾跃进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朴素且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演讲与教学中,他始终强调民族自豪感、国家主权与文化自信,直面西方霸权主义的不合理性,这种直白的价值表达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精准击中了部分民众的情感共鸣。尤其对于年轻群体而言,他的言论打破了传统说教的沉闷,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唤醒了爱国意识,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强化民族认同感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主观意愿来看,艾跃进的出发点并非危害国家利益,而是出于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种朴素的爱国底色,是其获得广泛支持的核心原因。
但不可回避的是,艾跃进的爱国表达中,明显带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这也是其争议的核心所在。极端民族主义与理性爱国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包容视野与科学思维——艾跃进的言论常常表现为对西方世界的全盘否定,而非针对性批判霸权主义与不合理制度,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将复杂的国际格局简化为单一的对立关系。他排斥改革开放的部分成果,抵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甚至引用缺乏严谨依据的“路边消息”支撑观点,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超越了理性边界,与历史上“盲目排外”的激进思维有相似之处。民族主义本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引导能凝聚民心,但若走向极端,则会催生排外情绪,破坏国家对外合作的环境,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而艾跃进的部分言论,恰恰忽视了这种平衡,陷入了“狭隘意识形态优先”的误区。
除了思想层面的极端倾向,艾跃进在学术领域也存在难以回避的争议。有观点指出,其论文查重率高达80%,反映出其缺乏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与信息检索能力,这与教授身份应具备的严谨治学态度形成鲜明反差。学术研究的核心是求真务实,而艾跃进在演讲中频繁使用非权威信息作为论据,既体现了其知识体系的局限,也使其观点缺乏科学支撑,进一步放大了极端倾向的负面影响。这种“学术失范”与“思想极端”的叠加,让他的言论在收获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学术界与理性公众的质疑。
评价艾跃进,本质上是在探讨“何为真正的爱国”这一核心命题。他的案例告诉我们,爱国绝非单纯的情绪宣泄,更不能走向极端排外的误区。真正的高层次爱国,应当建立在科学知识与理性思维之上:既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反对霸权主义;也要懂得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合作共赢,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要凝聚民族认同感,也要尊重多元价值,避免陷入民粹主义的陷阱。艾跃进的朴素爱国情怀值得肯定,但他将爱国等同于“全盘否定外部世界”的极端倾向,以及学术上的不严谨,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极端民族主义从来不是国家发展的助力,唯有理性、包容、以科学为支撑的爱国情怀,才能真正推动民族复兴。看待艾跃进,我们应剥离情绪滤镜,既要承认其在唤醒爱国意识方面的阶段性作用,更要清醒认识其极端民族主义倾向的危害。唯有如此,才能从争议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既心怀家国,又眼观世界;既坚守立场,又保持理性,让爱国之情真正转化为推动国家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