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是不是刷到不少楼盘 “悄悄降价” 的消息?不是那种一刀切降三成的猛操作,而是像剥洋葱似的慢慢降 —— 去年还挂 1000 万的房子,今年初降到 700 万,年中又跌到 500 万,最近中介说挂牌价直奔 400 万去了。
有人骂开发商 “坐地起价又坐地杀价”,也有人盼着再降降抄底,但很少有人想明白:为啥现在房价要 “慢慢跌”?这背后其实是政策在给楼市 “拆弹”,就怕一下子炸了伤着咱们所有人。
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全国 200 多个市县出台了 470 多条楼市政策,到今年 11 月更是放大招:140 平米以下房子契税统一 1%,卖满 2 年的二手房免征增值税,连银行房贷都能协商调整还款周期。表面看是给买房人让利,实则是给房企留了条活路 —— 要是让房价像 2011 年北京通州那样,一下从 2.68 万跌到 1.98 万,开发商得赔 2 亿,现在根本赔不起。
为啥非得 “阶梯式降价”?核心就两个字:怕乱。
第一怕业主闹翻天。2011 年太仓有个楼盘降了 20%,百名业主直接堵了售楼处;北京那个项目更狠,每平米降 7000 元,开发商掏 2 亿才摆平。现在房企欠着银行贷款、工程款,还有农民工工资,要是一次性大降价,前期业主维权不说,资金链断了更麻烦 —— 农民工拿不到工资要闹事,银行坏账多了要出金融风险。慢慢降就不一样了,每次降一点,大家心理上能接受,维权的烈度也小了。
第二怕金融系统扛不住。咱们的房贷占了银行贷款的大头,要是房价一下跌狠了,有人断供,银行就会堆一堆坏账。就像 2014 年杭州楼盘大幅降价时,专家就警告过,开发商现金流断了会连累银行。现在让房价慢慢降,房企能慢慢回款还贷款,银行也有时间消化风险,这就是 “保护金融系统” 的真相。
这波操作带来的影响,早就渗透到咱们身边了:
对买了房的人来说,是 “钝刀子割肉”。早期 1000 万买房的人,现在看着房价跌到 400 万,心疼但没法闹 —— 每次降一点都在 “合理范围”,律师都得说 “房价波动自己担责”。但晚买的人确实捡了便宜,上海一套 1000 万的房子,现在光增值税就能省 25 万,相当于多赚一年工资。
对开发商来说,是 “续命不是救命”。广东黄埔区已经开始收购存量房当安置房,房企能回笼点资金,但利润早被削薄了。以前开盘靠抢,现在得跟中介合作、搞老带新,销售提成翻番还卖不动。
对市场来说,分化越来越明显。一线城市核心区,比如北京西城、东城,房价跌幅不到 0.1%,有的楼盘还能 “加推即售罄”;但三四线城市,就算给 1000 元 / 平米补贴,成交也就涨 8%,库存压得喘不过气。说白了,不是所有地方的房子都值得等降价。
聊到这儿,我得说句实在话:这波 “阶梯式降价 + 政策托底”,本质是给楼市 “软着陆” 的缓冲垫,不是让房价 “触底反弹” 的兴奋剂。
有人说这是 “救市”,我倒觉得是 “稳市”。政策既不想让房价疯涨透支未来,也不想让它暴跌引发危机。就像给发烧的人退烧,不能一下用猛药,得慢慢降温。但咱们得看明白:这解决的是 “短期风险”,不是 “长期问题”—— 人口往大城市流,三四线房子供大于求,这些根本问题没解决,房价就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疯涨时代。
还有人盼着房价跌到 “白菜价”,别做梦了。真跌到那一步,银行坏账堆成山,咱们的存款、理财都可能受影响,最后倒霉的还是普通人。现在这样慢慢降,其实是把风险摊到好几年里,让大家都能扛得住。
最后想说,楼市早不是 “闭着眼买都赚” 的年代了。那些喊着 “房价必涨” 的中介,和盼着 “房价崩盘” 的网友,都没看清真相:未来的房子,核心城市核心区可能稳得住,三四线非核心区只会慢慢贬值。这波 “阶梯式降价” 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楼市最真实的样子 —— 它不再是暴富工具,只是个用来住的商品。
至于以后房价还会怎么降?哪些地方的房子能扛住?咱们下期接着聊,点个关注别错过,咱不聊虚的,只说实在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