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节气,万物收藏。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冬”意味着一年的田间劳作结束,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季节,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01
养生有道:御寒、固精、藏神志
“立冬,十月节,万物收藏自此始。” 随着节气流转,天地由秋日的肃穆转向冬日的封藏,人体阳气亦深伏于内,潜藏敛守。此时养生,核心在于 “御寒、固精、藏神志” ,尤其应当减缓生活节奏,避免精气神的外泄与耗散。宜主动寻求内心的沉静,通过早卧晚起、静坐冥思等方式,收摄心神,使志若伏若匿,犹如为初生的微弱阳气构建一个温暖安宁的“内守”空间。此外,更需积极“补养封藏”——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可借温和的食补,如食用羊肉、坚果等滋养之物,填补精气,为来年春天的生发蓄积坚实的能量根基。
推荐项目:督脉日光灸
立冬养生核心在于“藏”与“补”,督脉通则全身阳气足。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于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让阳光能充分照射在整个后背上。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后背正中的督脉之上,想象温煦的阳光如同无形的艾灸,驱散深藏的寒邪。静晒15-30分钟,以全身温暖舒适、微微发热为宜,切忌大汗淋漓。
02
饮食有节:冬藏补肾
立冬饮食的核心在于“藏”与“厚”,旨在通过高质量的饮食,为身体积蓄足够的能量与精华,以抵御严寒,并为来年的生发夯实根基。可适当食用温热补益的食物,其性温味甘,能有效温中暖下、补气活血,在药材选择上,除当归、党参外,更可加入熟地、阿胶等滋肾填精之品,以达到填补肾精,固护根本的目的。此外,冬季对应肾,当格外注重黑色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它们不仅能“补肝肾、益精血”,更能有效应对冬季的干燥,以其润泽之性防止补益过度而生内热,是立冬后平补收藏的佳品。
推荐饮食:立冬补肾羮
将泡好的黑豆、黑米与核桃仁、板栗块一同放入砂锅,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慢炖1.5至2小时,直至所有食材软烂融化,汤水浓稠。关火前10分钟,加入黑芝麻与黄冰糖,搅拌均匀。在食用时,于碗中轻轻洒上一小撮肉桂粉,搅拌均匀后温热服用。该羹以“黑”为主,直入肾经,旨在秋冬交替之际,强力填补肾中精气。
03
起居有常:避寒藏阳
“冬三月,此为闭藏”。此时起居养生,在于“无扰乎阳”,一切活动皆以护固体内阳气为根本。起居在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规避深夜与清晨的严酷寒气,让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同步,得以充分潜藏休养。着装在于“去寒就温”,尤须护暖头颈、腰背与足部这些寒气最易入侵的门户。睡前坚持用温热之水浴足,并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水温以周身暖透为佳,能驱寒助眠。入寝时务必确保居室避风保暖,为身体营造一个封藏精气的“温巢”,以此顺应天时,夯实冬藏根基。
推荐项目:亥时浴足
在晚上9-11点,将艾叶15g、肉桂5g、花椒10g、干姜3片一同放入锅中,加入足量清水(约2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继续煎煮15-20分钟,使药性充分释出。将药液滤出,倒入足浴盆中,随后加入食盐,搅匀融化。待药液温度自然冷却至40-45℃(以手背试之温热而不烫为宜),水量最好能浸至小腿下半部的「三阴交」穴,浸泡15-20分钟,周身微热为宜。
04
锻炼有术:两手攀足式
立冬十月节,运主阳明五气,时配足厥阴肝风木。根据这一特点,立冬锻炼推荐明代署名铁峰居士所撰的《保生心鉴》中的立冬节气坐功导引法。
每天1-5点丑寅时,盘腿正坐,转头,左右看,两手左右上托,拉伸足厥阴肝经。然后叩齿、吐纳、咽液。
可以治疗胸胁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嗌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飧泄,头痛,耳无闻,颊肿,肝逆,面青,目赤肿痛,两胁下痛引小腹,四肢满闷,眩冒,目肿痛。
05
防治有法:温肾藏精、防寒护足
立冬初至,水始冰,地始冻,阳气潜藏于地下,人体亦需闭藏精气以御寒冬。此时易现手脚冰凉、腰膝冷痛,或因室内暖气致口干舌燥、便秘。当以温补肾阳、固摄精气为要,循经点穴助身心如冬藏之虫般闭藏充盈:
①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井穴,足底前1/3凹陷处(蜷足时足心最凹点)。每晚温水泡脚后,拇指指腹从足跟向足尖推擦5分钟,或点按至发热,引火归元、温补肾阳,似炉灰暖足,缓四肢不温、夜尿频多。
![]()
②气海穴:任脉穴位,脐下1.5寸(约两横指),前正中线上。掌根搓热后顺时针揉腹5分钟,或隔姜灸5壮,温养元气、散寒止痛,若暖阳照腹,解脘腹冷痛、畏寒怕风。
![]()
③复溜穴:足少阴肾经经穴,内踝尖上2寸(约三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拇指按揉3分钟,或艾灸8分钟,滋肾阴、利水湿,似清泉润脏,缓冬季干燥引发的口干、便秘。
![]()
立冬物候:水凝为冰,地冻成坚,借天时以养“藏”。揉涌泉如封炉底,固肾气以御寒;摩气海似添炭火,温元阳以暖身;按复溜若引清泉,润内燥以平衡。顺应“闭藏不泄”之道,养一季阳气足、精气固、寒燥消,静候春归大地。
▌本文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防治老年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