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第57次韩美安保会议(SCM)11月4日在首尔举行。这是李在明政府上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以来的首次韩美安保会议,也是双方新任防长的首次面对面磋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会谈结束了,但据称《联合声明》却迟迟没有发表。这次会议旨在推动韩美同盟“面向未来、互惠互利”的发展,实质上却是华盛顿借“同盟现代化”之名,行强化军事控制、输出战略负担之实。
美国关于“美韩同盟现代化”的说法并非新鲜事。早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就提出要调整美韩同盟结构,以“应对新安全威胁”。当时的重点是将驻韩美军从传统的“半岛防卫军”转变为“区域机动部队”,为美国在亚太至全球投射力量服务。
20多年后的今天,美国新政府提出的“同盟现代化”实际上是这一路线的延续与升级。美国试图扩大韩美同盟的地理范围与功能——即允许驻韩美军在“战略灵活性”原则下参与南海等地区行动,甚至要求韩军也这么做;加强延伸威慑机制的条件化——把核保护伞当作“付费服务”,要求韩国承担更多战略资产部署与防卫费用;推动“战时作战控制权”移交的政治化利用——在表面上让韩国“独立指挥”,实则通过联合指挥体系继续控制韩军行动。换言之,美国所谓的“同盟现代化”并不是让韩国成为“更平等的伙伴”,而是让其承担更多成本、卷入更多冲突、失去更多自主。
华盛顿延续“美国优先”政策的本质,同时以更具攻击性的方式推动同盟分工。其战略核心是:让盟国出钱、出兵、出力,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在亚太地区,美国的主要目标是保住主导优势。通过推动“印太战略2.0版”,美国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纳入同一安全网络。韩美安保会议等双边会谈中反复出现的“区域安全合作”“灵活性”“严峻的安全形势”等表述,实际上正是为这一“印太”遏制网络提供借口。
具体而言,美国希望韩国承担三项任务:在东北亚充当前沿支点,为美军向西太平洋投射力量提供后勤和情报支持;在朝鲜半岛以外“分担风险”,在南海冲突中扮演辅助角色;在技术与军工领域配合美国脱钩战略,限制中韩高科技合作。这是一场从安全到经济的全面“绑定”。韩国如果被进一步卷入美国的“印太”对抗体系,不仅将成为美对华博弈的牺牲品,其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关系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表面上看,美国通过强化延伸威慑、深化军工合作,似乎在为韩国提供更多“安全保障”,但从长期看,这种“安全溢价”恰恰是对韩国安全的最大威胁。第一,驻韩美军的“战略灵活性”将削弱半岛防御能力。驻韩美军的首要任务应是稳定半岛,而非参与域外冲突。第二,战时作战控制权问题被美国工具化。韩国进步政权多年来希望收回此权,以象征国家主权的恢复。但美国把这一议题包装为“责任分担”的一部分,要求韩国承担更多财政与军备成本,却始终不愿放弃实质控制权。第三,科技与安全政策的过度捆绑将限制韩国的外交回旋空间。美国正试图在军工合作、芯片联盟、供应链重组等领域塑造“以安保为名的经济阵营”。这种架构迫使韩国在美中之间“选边站队”,既损害对华贸易利益,也加剧韩国内政治撕裂。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曾多次强调要恢复“战时作战控制权”,推动韩军自主防卫体系,并改善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等邻国的关系。这一方向恰恰体现了韩国追求战略独立的愿望。真正意义上的“韩美同盟现代化”,不应是韩国在美国战略中扮演新的棋子,而应是韩国摆脱冷战思维、实现自主防卫的过程。因此,韩国需要将同盟重心重新锚定在半岛和平与稳定上,避免被拖入任何针对第三国的军事行动。韩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机制,特别是与中国、俄罗斯、朝鲜之间建立“区域安全共识”,还应推动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东北亚多边合作框架,逐步削弱军事对抗色彩,为地区和平注入稳定力量。
对于韩国而言,如何在同盟关系与国家自主之间保持平衡,将决定其未来几十年的地缘命运。若盲目迎合美国的战略需求,甚至主动投其所好,替美军“打工”,韩国不仅会丧失政策自主,也将陷入“安全依赖—战略被动”的恶性循环,韩国在关税谈判上遭遇美国胁迫即是一例。事实上,从中长期的地缘政治现实看,韩国的真正安全依托不在万里之外的华盛顿,而在其周边的东北亚邻国。同时与中国保持互信合作,与朝鲜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同俄罗斯开展能源与经贸合作,这些才是保障韩国乃至半岛安全与发展的根本路径。(作者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