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朱忠鹤
11月5日,本报以《每一行诗都像她亲手种出的庄稼》为题,报道了今年59岁的朝阳凌源市北炉乡何杖子村普通农妇何桂艳,一边务农一边写诗的新闻。该篇报道刊发后,在舆论场上引起了诸多反响。当“农民”与“诗人”的标签相遇,不少人会心生惊讶,好像田间劳作与案头诗集天然相隔。
这份惊讶,恰恰暴露了一种认知误区:我们总习惯性将诗意与特定身份绑定,却忽略了一个被快节奏生活遮蔽的核心真相——诗意从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禀赋,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所有人都可以发掘并自我实现。
何桂艳的可贵,不在于打破“农民”的身份桎梏,而在于在这个裹挟着所有人匆匆忙忙赶路的快节奏时代,她依然保持着感知诗意的能力。
她未让岁月风霜磨平内心的柔软,未让生活重担压垮精神的追求。这份坚守,恰是每个人发掘自身诗意的起点。
效率至上的当下,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让“步履匆匆”成为生活常态;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大量充斥着我们的业余生活,让“浅层次快乐”替代了“深度感知”,这些造成了我们心中的诗意空间被挤占,原本具有的诗意感知能力被削弱。
同时,我们总以为诗意在远方的名山大川、繁华都市,却忘了它就藏在我们身边,鸟鸣、晚霞,微风轻拂,围炉夜话,这些点点滴滴里其实都藏着诗意。
何桂艳能在田间劳作时捕捉诗意,正说明诗意与处境无关,只与心态相连。或许我们没有何桂艳的文学才华,写不出传世诗篇,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过诗意的生活。诗意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理想,而是热爱生活的态度、感知美好的能力、对抗平庸的力量。就像辽西的谷苗,即便土地贫瘠、风雨交加,也能扎根生长,这份韧性,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它的“诗意眼睛”。
何桂艳曾因生活重担放下笔,却始终未熄灭对文学的热爱,最终在坚持中让诗意绽放。这份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沉沦的坚守,正是诗意生活的核心。
诗意从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柴米油盐中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它要求我们不被生活苟且困住,不被世俗标准裹挟,坚守内心信仰,追求精神丰盈。
我们不必惊讶于“农民写诗”,就像不必惊讶于鸟儿歌唱、花儿绽放。诗意是生命的本能,是灵魂的呼吸,存在于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用感恩的心情接纳当下的一切,即便身陷困顿,也能找到精神栖息地;即便琐事缠身,也能在烟火气中活出诗意模样。
我相信,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土壤”,扎根其中、向阳生长,让心中的诗意绽放,让自己的世界因此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