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雷 霆
台上,一个个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台下,义诊、普法、非遗体验等服务贴心暖心……日前,“吴中有福”文明市集年度收官场在吴文化博物馆滨水广场落下帷幕,56家单位、111个服务摊位,为市民带来沉浸式文明实践体验场景。
今年以来,吴中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将“吴中有福”文明市集打造为聚合资源、链接地方的特色平台,切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展现文明吴中新风貌。
“小摊位”成惠民“大舞台”
在“吴中有福”文明市集,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摊位,撑起了聚人气、暖人心的惠民“大舞台”。
义诊区,市民有序排队等候,针灸、拔罐、穴位按摩、养生茶饮等特色体验项目备受青睐;“吴中供销大集”特色农业品牌纷纷亮相,茶叶、枇杷酒、大米等优质农副产品一应俱全,带来便捷采购体验;文明交通、全民阅读、反诈宣传、法律咨询等主题摊位,市民在轻松互动中提升文明素养。
从文明宣导到便民服务,从“舌尖上的美味”到“指尖上的技艺”,市集将理论政策、文明风尚、惠民服务融于可观可感的体验,让文明实践百花齐放、落地生根。
生动场景背后,是精准的需求回应,更是系统的机制支撑。区文明办统筹区卫健委、气象局、文体旅局等多方力量,梳理形成涵盖政策宣讲、科普教育、健康服务、非遗体验、法律咨询等百余项内容的“资源清单”,推动优质资源精准下沉。同时,以市集为平台,引导各级文明单位、社会组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开展“组团式”服务,共同织密文明服务网络。
制度保障在持续赋能。吴中区出台了《吴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扶持办法(试行)》,激发行业部门参与热情,引导资源向基层集聚、服务向民心渗透。
让新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搭台,百姓唱戏。依托场景化、体验式服务设计,吴中打破传统文明实践的“单向输送”模式,构建起双向互动、全民参与的文明生态。
结合“文明实践 村村有‘戏’”品牌项目,吴中区以文化为媒,鼓励百姓登台,激活群众参与热情。民间文艺团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文明新风融入创作,涌现出快板《文明礼仪树新风》、打连厢《移风易俗正气扬》、方言说唱《香山新貌》等50余个原创性文明风尚引导节目,让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表演间隙,“文明交通”“文明养犬”“文明餐桌”等主题知识问答穿插进行,观众在一问一答间深化理解;国防教育、全民阅读、反诈宣传、法律咨询等系列活动同步开展,以多元方式将文明新风吹进市民心坎。
理论宣讲展现新面貌。“澹台飞燕”“青说”“理润长桥”等品牌项目,通过“微宣讲”“互动交流”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通俗语言,实现入脑入心。沉浸式参与体验,让群众逐步从文明创建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与“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认同、传递温度。
吴中还持续拓展服务场景,依托城市中心广场、大型商超、文化产业园等公共空间,巧妙融合新风礼堂、文明主题彩绘墙等特色场景,让文明新风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绘就“人人尽享”文明新图景
截至目前,“吴中有福”文明市集已走进区公共文化中心、太湖中心MALL、胥口镇贰拾壹号文化产业园、天鹅港橙天里等多个地标场所,累计服务人数逾万人,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品牌破圈”的跨越。
火热人气彰显文明热度。如何让市集实现“长红”,推动文明实践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成为文明工作的关键课题。
依托农文旅资源优势,吴中积极探索“业态联动+文明实践”新模式,通过农产品展销、文创体验等惠民服务,有效带动场地人气,逐步构建“服务—流量—反哺”的可持续闭环。区文明办积极联合农业、供销社、文体旅等部门,引导发动多个特色农业品牌和非遗技艺亮相文明市集,打造城乡交流平台、共富纽带。
为延伸服务半径,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发展,吴中区还积极引导各行业部门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孵化培育一批如“爱在吴中 向阳成长”“小洖水资源科普”“万千气象科普行”等特色子品牌,持续为文明实践注入动能。
吴中区将继续紧扣群众需求,统筹整合精神文明建设资源,不断深化“吴中有福”品牌内涵,持续提升文明实践服务质效,构建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体系,绘就人人参与、人人尽享的文明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