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震东
晨雾还未漫过基诺山乡的茶林,巴朵村民小组的石板路上已飘来烤豆腐的焦香。妇女组长切当一边麻利地翻动着铁板上的豆腐块,一边抬头望向雨林徒步步道的方向——那里,“雨林巾帼服务队”的姐妹们已系好围裙,准备为游客讲解基诺族狩猎文化。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攸乐村委会巴朵村的妇女们,正用雨林馈赠的生态财富、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编织出一条“生态+文化+产业”的家庭增收新路。
把风景“酿成”收入
雨林间的步道上,“雨林巾帼服务队”队员正领着游客辨识植物,清晰流利的讲解,透出她们经过培训打磨出来的专业底气。此前,乡妇联联合旅游公司送来“技能大礼包”,从雨林植物辨识、野外急救,到用汉语讲述基诺族狩猎故事,全方位培训让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妇女们,找到了“靠风景吃饭”的新路径。
如今,“雨林巾帼服务队”的30名妇女统一穿着绣有“攸乐巴朵”字样的围裙,推出“向导+餐饮+文化讲解”打包服务。游客跟着她们走进雨林听民族传说,在林间品尝特色美食。
据统计,去年服务队接待游客超9.2万人次,带动60名妇女稳定就业,服务向导、后勤人员单日收入可达180~300元。增收的同时,妇女们自发践行“无痕徒步”理念,随身携带垃圾袋清理雨林垃圾,开发“环保体验”项目,吸引公益团队参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双赢,让“巾帼服务”成为基诺山雨林徒步的金字招牌。
让“敢想”变成“敢干”
村口的餐饮店里,退役军人姜会成夫妇正忙着招呼客人,餐桌上的基诺族特色烤肉冒着热气。这家由自家老房子改造的餐饮店能顺利开业,离不开村妇联的助力——此前村妇联干部逐户摸排创业需求时,了解到夫妻俩缺资金的难题,立刻对接乡信用社,协助申请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帮他们把创业想法落地成现实。
同样受益于贷款政策的还有者吕,她借助贷款深耕基诺非遗手工艺,让传统技艺焕发市场活力。截至目前,村里已有23名妇女通过创业贷款实现创业,带动近百人就业,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妇女敢闯敢干的底气与实实在在的家庭收入。
把非遗“跳上”市场
景区广场上,雄浑的鼓声阵阵响起,60名身着基诺族盛装的妇女组成“巴朵巾帼大鼓舞队”,裙摆随鼓点摆动,银饰碰撞出清脆声响,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这支队伍不仅曾斩获“云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展演金奖”,更成为村里的“文化名片”与“创收明星”。2025年上半年,大鼓舞队外出商演、景区驻场表演达30场,创收超3万元,队员人均分红6000元以上。以往只在节庆时表演的大鼓舞,如今成了妇女们增收的“致富舞”。
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妇女们还深度挖掘基诺族婚俗、祭祀等非遗文化,编排“基诺族生活场景剧”,在游客集中时段开展沉浸式表演,同步销售民族服饰、手工饰品等文创产品,2024年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2万元,让“民族瑰宝”真正实现市场增值。
把日子过得香甜
走进巴朵村的“基诺限定”咖啡店,墙上挂着的基诺族“砍刀布”装饰格外显眼,店主木腊切与小梅夫妇正将印有太阳花图案的咖啡杯递给游客。
夫妻俩加盟连锁品牌咖啡后,巧妙将基诺族文化融入包装与店铺设计,推出的“砍刀布拿铁”“太阳花美式”成了网红产品,每天能卖出80多杯,小店也成了游客打卡点,生意十分火爆。咖啡店的红火,是巴朵村新业态多点开花的缩影。
依托基诺山旅游环线,巴朵村的妇女们改造了民居,开办了11家民宿、4家农家乐。2024年,巴朵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其中由妇女主导的民宿、农家乐、特色咖啡等产业贡献了近六成,形成“多点开花、户户参与”的增收格局。
夕阳西下,雨林的余晖洒在村寨里,切当的烤豆腐摊还在忙碌,大鼓舞队的姐妹们收拾着演出服,木腊切的咖啡店里传来游客的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