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日)下午,商务部新闻发布厅的气氛比往常更显凝重。当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再次被问及安世半导体问题时,这场持续数月的国际经贸博弈,又一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荷兰的“手”:伸得太长还是理应缩回?
“荷方不当干预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的做法,已经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动荡和混乱。”何亚东的这句话,直指问题核心。
这不是中方第一次就此事发声。此前,中方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关切,但荷兰政府的回应却始终“差强人意”。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合理诉求,希望荷方以建设性态度解决问题,但荷兰却选择升级矛盾,甚至将全球供应链危机推向新的高度。
![]()
问题出在哪里?
表面看,这是安世半导体收购案的后续风波。但深层次,是荷兰在半导体产业政策上的摇摆不定。一边是全球产业链的稳定需求,一边是国内政治压力与地缘博弈的考量,荷兰似乎陷入了“两难”。但这种“两难”,真的是无法破解的死局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责任在荷方。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荷兰有责任维护产业链的稳定,而不是成为破坏者。
二、中方的“度”:负责任的担当与克制
与荷兰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方的克制与担当。
“中方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负责任态度,及时批准了中国出口商的相关出口许可申请,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努力促进安世半导体(中国)恢复供货。”何亚东的这句话,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中方没有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性措施。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完全有能力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反制,但中方选择了更理性的方式——通过审批出口许可,推动问题解决。
第二,中方的目标是恢复供货,而不是制造新的障碍。这种态度,既是对全球产业链的负责,也是对中荷、中欧经贸关系的维护。
但克制不等于软弱。中方明确表示,荷方应为当前的混乱承担全部责任。这种态度,既是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守。
![]()
三、全球产业链的“链”:谁在断裂,谁在修复?
半导体产业,是全球产业链中最复杂、最敏感的一环。从设计到制造,从材料到设备,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荷兰的干预,不仅影响了安世半导体,更波及了整个产业链。
“全球供应链危机”这个词,近年来被频繁提及。但危机的根源,往往不是市场本身,而是人为的干预。荷兰的做法,正是典型的“人为断裂”。
相比之下,中方的努力则是在“修复”。通过批准出口许可、推动恢复供货,中方正在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贡献力量。这种对比,凸显了中荷在半导体问题上的根本差异:一个是破坏者,一个是修复者。
![]()
四、中荷、中欧的“局”:合作还是对抗?
安世半导体问题,不仅仅是中荷之间的问题,更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但地缘政治的干扰也在增加。荷兰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其政策走向对中欧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荷兰继续在半导体问题上采取对抗性措施,不仅会损害中荷关系,更会影响中欧关系的整体稳定。
中方的呼吁很明确:希望荷方从维护中荷、中欧经贸关系大局和全球产供链稳定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中方相向而行。
这种呼吁,既是对荷兰的期待,也是对欧盟的提醒。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合作远比对抗更符合各方利益。
![]()
五、未来的“路”:建设性解决还是继续对抗?
安世半导体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荷方的态度。
中方已经展现了最大的诚意和克制,但诚意需要被回应,克制需要被尊重。如果荷方继续干涉企业内部事务,继续升级矛盾,那么中方也不得不采取更坚决的措施。
但中方更希望看到的是,荷方能够停止干涉,回到谈判桌前,与中方一起寻找建设性的解决方法。毕竟,半导体产业的未来,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属于全球。
![]()
六、结语:责任与担当的天平,该向哪边倾斜?
在这场半导体博弈中,责任与担当的天平,正在向理性与合作的一边倾斜。
荷兰的选择,将决定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是继续充当破坏者,还是成为修复者?是继续对抗,还是选择合作?答案,不仅在荷兰政府的政策文件中,更在其对全球产业链稳定与安全的责任认知中。
![]()
中方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是合作还是应对挑战。但中方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稳定、安全、合作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毕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荷兰,该做出选择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