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明年有几部大片会上画,好似《寻秦记》、《寒战1994》、《怒火漫延》、《谁变走了大佛》,大家都好期待,而且新制作都陆续开始。”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陈罗超这番言论,为沉寂许久的香港影坛投下了一颗希望的石子。
另一边,由于今年香港新开拍电影少,加起来不过十来部,再加上以前库存的电影播得差不多了,所以尔冬升说:2025年预计有40部港片上映,够片源明年继续办金像奖。2027年,或许不够片源办金像奖。
在经历漫长的“摸索期”后,2026年的香港电影,是否真能迎来期待已久的曙光?香港电影市场会加大新片制作量,还是如尔冬升所言凑不够片源办颁奖典礼呢?
![]()
行业寒冬
2025年的香港电影市场,被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春节档的惨淡表现,为全年的颓势定下基调。
据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新年除夕至年初四的五天期间,中西电影总票房仅收获30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37.1%,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更是大幅下跌59.3%。
今年上映的三部本地贺岁片——《临时决斗》、《祥赌必赢》和《麻雀女王追男仔》,无一突破千万港元票房(截至大年初四),成为近16年来表现最差的香港贺岁档。
为缓解经营危机,香港三大院线破天荒地合作发行《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自救举措折射出本地影院面临的生存困境。
最终,这部电影在香港狂揽6400万,打破内地电影在香港的票房纪录。

更为严峻的是,2025年暑期档的多部港片几乎全线溃败。香港票房榜TOP10,没有一部华语电影。纯港片中,成绩最好的是6月上映的《不赦之罪》,总票房约500万。
与此同时,日韩与好莱坞电影在香港市场表现亮眼,与港片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鬼灭之刃无限城篇》截至10月13日,在港总票房为9391万,有望破亿。众多好莱坞电影,也一扫2024年的颓势,取得佳绩。
这说明,好莱坞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重新开启文化碾压全球之路。而日本,凭借动漫电影积淀的IP,也逐渐在全球攻城略地。
![]()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2025年没有强片上映。2024年上半年好歹还有部《九龙城寨之围城》,以破亿的成绩为港片挽尊,2025年1-10月,新上映的港片,票房破千万的仅有《赎梦》、《送院途中》等寥寥几部。
陈罗超说,2025年,香港院线上映的港片大多是存货,片商还处在摸索期。
病灶分析
港片如今的困境,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
创作力枯竭
题材陈旧与创新乏力成为港片发展的桎梏。以今年春节档为例,三部本土喜剧《临时决斗》、《祥赌必赢》和《麻雀女王追男仔》在题材和海报风格上,被批评仿佛回到了《呖咕呖咕新年财》的年代,缺乏创新意识。
古天乐在《爆谷一周》访谈中坦承香港喜剧电影的困境:
“现在拍喜剧不能再像以前,不能用‘搞’,而是要‘演’,要有一个结实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贴近民生,看后会有共鸣感,发自内心地笑。”
制作与营销策略的脱节也是问题之一。《无名指》等影片在零宣发的“摆烂”操作下,将港产文艺片最后的情怀消耗殆尽。
![]()
产业结构失衡
香港电影年产量已从曾经的几百部降至如今不足20部,且这个数字可能继续缩减。
古天乐曾预警,2025年的香港电影制作会“有所缩减,甚至会缩减到颇恐怖的地步,而且还有机会全部要得到政府资助才能开拍”。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报告,香港娱乐及媒体行业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26%,虽稳步增长,但幅度有限。
同时,香港电影市场过度依赖“消费者付费”模式,正在向“广告支出”转向,这一转型期的阵痛不可避免。
破局之道
尽管前路艰难,2026年的香港电影仍有一线生机。
2026年的重磅项目
2026年港片片单中,不乏有潜力的作品:
《寒战1994》:作为经典IP《寒战》的前传,依托原有粉丝基础并进行深度开发,值得期待。
《怒火漫延》:承接《怒火》的硬核动作风格,有望延续该类型的成功。
《九龙城寨之终章》:电影公司落实预计将在2026年初开拍。
黄子华和郑秀文合拍的电影:兼具明星效应和喜剧特色,或将成为市场黑马。
《火遮眼》:在港片最强势的动作电影领域求新求变,多伦多电影节一上映,口碑就爆了。这部由香港电影大佬护航的动作片,有望重振港片雄风。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既有经典IP的稳妥护航,也不乏类型元素的创新融合。
![]()
产业层面的积极迹象
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与NownessAsia联合推出的“亚洲短片基金”,旨在为亚洲新兴导演及制片人提供资金支持与行业资源,入选团队可获得最高3.5万美元资助及业内资深影人指导,这为香港电影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平台。
政府的扶持,成为港片的核心动力。
香港电影发展基金,为通过审查的港片,提供每部900万的融资,助力电影业拍新片。田启文说,现在香港政府已经是港片的最大投资者。一部电影只有得到了政府的资助,投资人才会更有底气。
业界自救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以古天乐为代表的中坚力量,积极融资、投资拍戏,古天乐主导的“拍住上”低成本计划,立下了两年开拍8部的愿景,如今已完成4部。还有电影工作者总会的“总会拍电影”计划,也在寒冬中积极自救。
![]()
创作方向的调整
“新式港片”的探索已初见成效。成龙的《捕风捉影》虽口碑争议不小,但通过融入AI系统、加密货币等当代元素,并加入张子枫、此沙等内地新生代演员,在“情怀牌”的同时,兼顾“年轻化”和融合度,为传统类型片注入新鲜感。
陈罗超指出,“加上环球市场都在转变,香港电影不再以某一地方市场为主,模式上会有些微调整,对本地制作会有利”。
这种从单一市场到多元市场的战略转变,可能成为港片突围的关键。
2025年的寒冬,或许正是香港电影告别旧模式,迎来新生的前奏。
#上头条 聊热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