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联日韩、西接中亚、南通东盟、北达俄蒙”,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山东,成了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
从“煎饼卷大葱”到全球焦点,山东到底在如何改变大众印象?
![]()
提到山东,很多人脑海中可能还会浮现出“煎饼卷大葱”的刻板印象。但今天的山东,已经悄然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潍坊寿光,蔬菜生产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40%,作物产量提升15%以上。这里的蔬菜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远销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
金乡大蒜出口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县里建成7座海外仓,开通欧洲班列,构建起通达世界的网络体系。
![]()
而平度这个“世界睫毛之都”提供了全球每10副假睫毛中的7副,以0.05毫米极致工艺刷新全球行业标准。
山东的农业实力令人惊叹,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
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三。全省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1.6万家,创历史新高,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提升至38.9%,较202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
山东能成为工农业双冠王,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基础。山东是中国唯一全域位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区域的省份,这为山东种菜提供了巨大潜力。山东地处华北华东沿海地区的中间位置,位于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拥有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
对外,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成为中日韩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2024年,山东与韩国的进出口总额达2992.3亿元,同比增长14.1%。新开通的“青岛—济州”航线,将过去的5至14天运输时间缩短至两天,形成了高效的“隔日达”贸易圈。
![]()
不过山东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开启,山东本可尽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红利。然而,随着谈判无果而终,山东被迫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这场看似挫折的经历却意外成就了山东。政府探索出“链长制”发展模式,将最初43条产业链精简至11条标志性产业链,覆盖全省8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政府列出“链主”企业112家、配套企业709家,配套千亿级的基金精准投入。
从“群象经济”到“链主模式”,山东已经培育出1807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163家被评为国家级“小巨人”。也是因为这些企业成为山东工业强大的底气。
![]()
山东的特点在于发展“大企业经济”,这种模式步伐稳健,辐射范围广泛。与浙江的民营模式、广东的加工贸易模式相比,山东的“群象经济”拥有多个“大象级”企业,其特点是单体大、规模大、龙头多。
这些大企业如同三星、丰田等巨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早在1996年,山东政府就着手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集团,挑选了浪潮、海尔、青岛啤酒等8家企业集中力量培植,以带动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而山东的成功超越了一个省份的意义,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从“挖一吨铁矿”到“送一颗卫星”,山东的海阳市通过“链长制”聚合火箭制造、海上发射、卫星应用等关键环节,完成了16次海上发射,将93颗卫星送入太空。
![]()
而山东的崛起证明了全产业链能力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战略价值。当全球产业格局动荡时,山东的全产业链能力可以为“内循环”提供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经济最稳定的压舱石。
2024年,山东机电产品出口额突破5070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山东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48.2%。高附加值产品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一半,表明山东已从卖“便宜货”转向凭借高科技产品赚取“高价收益”。
![]()
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上,山东活动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山东在农产品、纺织品等传统优势领域与日韩合作的潜力,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也取得突破。随着山东与日韩合作的深入,一个新的东亚经济圈正在形成。
如今的山东的实践验证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扎实的产业链基础才是高端创新的底气。
谁又能想到当全球产业格局动荡时,山东的全产业链能力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最稳定的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