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大渡河的波涛中开始浮现绵延的木材。这些顺流而下的原木,承载着新中国建设的迫切需求,也开启了一段特殊的水上运输史。
![]()
1956年8月,为开发川西森林资源,四川省大渡河木材水运局正式成立,河道经营范围一口气拉开,上起卓斯甲河、足木里河,下至宜宾合江门,整条线1106公里,穿过甘孜、阿坝等三州八地一市,这一条水路把西南林区和全国市场拎在一起,当时木头出山主路就这条。
![]()
干活的路子有三样,单漂流送,把原木直接推进江水,靠水势往下走,到下游拦截点收住,人工放排,工人用钢丝把原木扎成筏,排工喊着号子控方向,短距离跑得快,在库区一片宽水面,就靠轮船拖带或者顶着木排慢慢推,这几种办法混着用,四十年间送出川西的木材堆成一片,数着有四千多万立方米,占四川总产量大概四成,很多工程用材都从这条线走。
![]()
水上人吃的苦也摆在眼前,队伍里多是退伍兵和本地年轻人,住地面搭起的牛毛毡房和帐篷,冬天风硬,夏天晒得狠,脚下一双草鞋,肩上扛着Y脚子那根带铁钩的长竹竿,水面乱木卡住就得下去理顺,1972年有个高姓组长在枯水期作业时被急水卷走,沿河一路找人,岸边人跑着跟,找到的只是一件救生衣,这种事不止一次,干这行的人心里都清楚风险在那。
![]()
水运局的起落跟时代走在一条线上,七十年代摊子铺到最大,代湾水运处把家属楼、卫生所、幼儿园都配上,八十年代末山里木头见空,1998年国家一声令下上马天然林保护工程,单位把方向拧到造林护林,这一下从向自然要木头转成守住山林,眼前的大渡河现在一道道水电站把水面分段开来,过去万木争流的画面换成平静的库区,回头看这段路,既是那个建设时期的实景,也是把发展和生态怎么放在一张桌上的提醒,那些在激流里忙活的漂二哥,名字可能没人记,劲头和本事一直在这条河的记忆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