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本能和欲望的满足需要在文明的框架内进行。
比如攻击性,比如自私,比如性。我这里说的是文明,不是道德,文明是一个大范畴,道德是一个小范畴。
文明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局限性。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个体内部形成的道德规范对本能和欲望的压制,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而个体内部的道德规范,通常与原生家庭有关。比如攻击性,很多人之所以情绪状态不好,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都和攻击性有关。
很多人情绪持续低落、工作屡屡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其根源并非缺乏攻击性,而是他们的攻击性经历了一场危险的 逆转”——从指向外界,变成了指向自身。
这一切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原生家庭。
在成长过程中,当我们表达愤怒、不满或反抗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压制、否定或情感勒索(例如:“不许顶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爱你了!”),我们会形成一个核心信念:“表达攻击性是危险的,它会让我失去爱。”
为了生存,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与认可,我们只能将这种原始的、本能的生命力——攻击性,强行压抑下来。既然不能对外,那么唯一的出口,就是转向内部。
于是,我们学会了自我攻击。
这种“内向攻击”如何悄悄摧毁你的生活?
1. 情绪上的内耗: 你成为了自己最严苛的批判者。一点小事出错,内心就响起无数指责的声音:“都是我的错”、“我真是个失败者”。大量的心理能量用于自我斗争,导致持续疲惫、焦虑与抑郁。
2. 工作上的桎梏: 因为害怕失败带来的自我谴责,你开始拖延、逃避挑战、自我设限。一种“我不配”、“我不行”的感觉,牢牢锁住了你的潜能,让你在事业上无法前行。
3. 关系中的扭曲: 你不敢表达真实需求和边界,习惯性讨好他人,将别人的问题归咎于自己。然而,被压抑的攻击性并不会消失,它会以被动攻击(如冷暴力、阴阳怪气)或突然的情绪爆发等方式显现,进一步破坏关系。
认识到“攻击性逆转”的模式,是疗愈的第一步。攻击性本身不是恶魔,它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保护自我边界、争取目标的原始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消除攻击性,而是将它从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转化为保护自己、开拓世界的铠甲。
这条路或许不易,但你无需独自摸索。在我的《原生家庭心理学训练营》中,我们将:学习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压抑的攻击性健康地释放与转化。
立即报名原生家庭训练营(视频课+内部直播+班级辅导5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