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强byron
![]()
饿了么正式改名「淘宝闪购」,骑手也已经穿上橙黑新工服。
但这次,事情远比一个名字复杂。
对阿里和饿了么来说,这次不是换壳,而是换道。
这一步,阿里终于把自己从“外卖平台”拉回到它最擅长的战场——零售。
1
过去半年,饿了么悄悄地回了口气。靠补贴、靠饮品、靠耐心,竟然真的一点点把单量拉上来了,而且还跟美团打的有来有回。这对饿了么和阿里来说,本来就是惊喜。要知道,饿了么之前在整个坊间的评论是:
“美团为了不给自己戴上垄断帽子,所以才留着饿了么。”
这个评价很无奈又很心酸,饿了么市场份额还在,但从战略上,已经沦落到美团并不重视的存在。这都已经不是藐视,而是侮辱了。
而今年上半年京东率先发难以后,饿了么携阿里集团之力打出超强反击,从“沉没资产”到“可持续战场”,阿里第一次从饿了么身上看到了边际改善的希望。
当然,更重要的是,饿了么验证了一件事:
即时零售这条路,真的能在“吃饭之外”打开新的消费空间。
咖啡、便当、药品、日用品——这些小单小件,正在让“外卖”变成“零售”。
从这个角度来说,阿里和饿了么已经嗅到了风向,也找到了自己的“增量口子”。
2
美团这半年,一直在市场上PR:“我们的基本盘没变。饿了么涨的是补贴盘、饮品盘。”
听上去稳,其实有透露出焦虑。
因为美团本质上要解释的,并不是自己为什么被饿了么追上,而是为什么增长的都是补贴盘、饮品盘。
难道以前这个盘不存在吗?
在商业竞争里,只要能逼对手开始解释自己,其实就已经赢了一半。
这意味着,阿里不再和对手,在同一个维度较劲。
美团守住餐饮,但美团没法打出增量。阿里撼动了美团的信心,然后转向更宽的零售。
对阿里而言,这次的换名,其实不是品牌重启,而是品牌升维。
“饿了么”代表吃饭,“淘宝闪购”代表——买一切。
这是阿里在品牌语义上的一次战略跳跃:从“餐桌”扩展到“客厅”;从“外卖”延展到“零售”;从“点一份外卖”变成“买一个生活场景”。
它的背后,是货、仓、支付、供应链的携手升级。
“闪购”不是一个App名字,而是一个阿里生态的统一入口。
所以骑手工服上那一排阿里系Logo,并不是装饰,而是阿里用线下触点在做的一次生态宣誓。
对资本市场来说,“淘宝闪购”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叙事容器。
如果业务做成了, 阿里避开与美团正面血战,顺势进入即时零售的上升通道,升维打击对手,那时候已经没人关心补贴和单量,只关心阿里在零售行业再造的未来场景。
如果暂时没做成, 它也可以被包装为“零售创新实验”,故事依旧成立。
这就是阿里真正的成熟:赢了,是新增长引擎;输了,也不失体面。
3
过去几年,阿里最大的问题一直是——“太想赢”;而现在,它学会了“留余地”——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才是战略成熟的标志。
接下来的零售战争,也将不会是单纯的补贴战,而是零售哲学之战。
美团打的是执行力:高效履约、强地推、拼现金流。
阿里打的是势能战:用流量、仓网、支付、内容织出一个新的零售网络。
两边都没错,只是谁能在“成本—效率—故事”这三角之间找到平衡,谁就能成为新的本地生活王。
纵观这次饿了么改名,标志着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重新找回了战略自信。
它终于不再急躁,而是让流量增长和品牌叙事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对齐。
饿了么的补贴拉来了用户,淘宝闪购的品牌升级带来了故事。当流量与叙事在一个方向上奔跑时,新的势能就形成了。
对阿里来说,这其实一次新的重磅投入,也是一次组织与战略的再造。阿里在让所有人意识到一件事——外卖只是入口,闪购才是终局。
商业的终极智慧,不是赢一场仗,而是,一定要站在趋势的那一边。“淘宝闪购”这步棋,就是阿里对“势”的一次新理解。
不求速胜,但要优雅。
不图声势,但要方向正确。
成,则改写即时零售版图;败,也赢得战略尊严。
这,才是阿里式的势能重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