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1959年,一个夜晚,身为医生的他泪流满面,瞒着妻子,将一罐试验液体灌入未满周岁的儿子口中。“爸爸对不起你……”他比谁都清楚,一旦失败,孩子非死即残。
这位父亲,为何如此“狠心”?
他叫顾方舟,1926年生于上海。4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靠做接生婆将他养大,并叮嘱他:“长大要当医生,是人家求你,不用你去求人。”
![]()
他铭记于心,考入北大医学院。本可成为名医,他却选择了公共卫生:“当医生一辈子能救多少人?做公共卫生,能让千百万人受益。”
1955年,一种可怕的瘟疫在江苏南通爆发,随后席卷全国。它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专攻7岁以下的儿童,轻则终身残疾,重则死亡。疫情高峰时,全国一年有数万儿童感染。
城市里出现了无数“背包族”父母,他们背着残疾的孩子,辛酸辗转于各家医院,寻找渺茫的希望。
一天,一位母亲找到刚留苏归来的顾方舟,苦等整日,只为他这根“救命稻草”。然而,顾方舟只能无力地告诉她:“这个病,没法治。”
那位母亲眼中瞬间熄灭的光,成了他一生都无法释怀的痛。晚年,白发苍苍的他回忆起这一幕,仍然掩面久久哽咽。
“不能再让中国的孩子变成瘸子!”1959年,顾方舟受命前往苏联考察。当时有两条路:一是美国昂贵的死疫苗,新中国负担不起;二是尚未完成临床试验的活疫苗,风险极高。
关键数据被严密封锁。顾方舟力排众议:“求人不如求己,中国必须自己干!
![]()
他带着导师赠送的活疫苗原液回到国内,视若珍宝。疫苗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后,顾方舟不顾危险,第一个喝下疫苗溶液,拿自己亲自做实验。
然而,对成人有效,并不代表对儿童安全。谁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冒险?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咿呀学语的儿子。
“自己的孩子不吃,让别人孩子吃,没这个道理!”顾方舟瞒着妻子,含泪给儿子喂下了疫苗。实验室的同事们得知后,红着眼眶,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喂了下去。
那一个月,度日如年。当所有孩子都安然无恙时,这群年轻的父母相拥而泣。
事后,妻子得知后并没有埋怨,只是眼眶湿润,“你应该相信我的”。
疫苗成功了,但大规模生产需要实验室和大量猴子。34岁的顾方舟带领团队,扎进云南滇池边的荒山,在一个山洞里,用铁锹和箩筐,花了九个月,一砖一瓦建起了实验室。
在灾荒年代,人口粮都紧张。有人饿得受不了,去偷猴子的口粮,被顾方舟含泪拦下:“人可以饿,猴子绝不能饿!”
![]()
为了疫苗,他和团队几乎奉献了一切:他的孩子在深山里长大,学识受限;他的母亲在山上病逝,成为他永久的愧疚。
疫苗量产了,但新问题又来了:液体疫苗不易保存,味道苦,孩子抗拒。
顾方舟灵机一动,将疫苗融入糖丸。这颗甜甜的“零食”,就此乘着冷链箱,飞入千家万户,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奇迹发生了。疫苗所到之处,小儿麻痹发病率急剧下降。2000年,世卫组织宣布中国已成为无脊灰国家,顾方舟作为代表庄严签字。
![]()
晚年,当年一起挖山洞的伙伴们已是白发苍苍。聚会上,他们一起念起当年常念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同志们,咱们这一生,值吗?”顾方舟高声问:
老人们像孩子一样举手欢呼:“值啊!”这一幕,真是令人热泪盈眶。
2019年,顾方舟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临终遗言令人泪目:“我这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灵堂上,一副挽联为他的一生写下注脚:
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
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
![]()
他是一位严苛的科学家,用最严谨的态度与病毒搏斗;他也是一位温柔的父亲,把最苦涩的药,变成了最甜的糖。
顾方舟,我们更愿叫他“糖丸爷爷”。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颗糖,更是一个无忧无虑、可以自由奔跑的童年。
他用自己的专业、勇气、乃至家庭的牺牲,为中国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无疫的晴空。
那颗小小的糖丸,是苦尽甘来的味道,是父辈守护的滋味,也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岁月里,为它的孩子所能创造出的、最极致的温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