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以为骗局针对的是“贪心的人”,其实它瞄准的是“走捷径的大脑”。
鑫慷嘉的策划者不像骗子,更像“认知设计师”,他们用权威、收益和群体这三重心锚,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了一条通往陷阱的思维快车道。
那些看似理性的投资决策,不过是精心设计下的必然结果,为何越是相信自己理性的人,越容易陷入这种设计?又该如何识别并打断这个过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阿冰啊
129亿背后,是200万场精心策划的“大脑劫案”
这不是简单的庞氏骗局,而是一场被称为“财富炼金术”的精密围猎,短短48小时,200万个家庭的希望与血汗,被炼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129亿,凭空蒸发,只留下无尽的悔恨。
骗子最擅长的,就是为你搭一个无法质疑的华丽舞台,鑫慷嘉这出戏,就选在了贵阳的地标,国际金融中心最贵的楼层,金碧辉煌的办公室里,镀金前台和水晶吊灯,瞬间震慑住了所有踏入者的怀疑,物理空间的压迫感,直接传递了一个原始的信号,我们不差钱。
![]()
光有本土的“豪”还不够,必须要有国际的“洋”,于是,他们摇身一变,自称是“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的中国分站,创始人与所谓“总部高管”的合影四处展示,这层跨国背景遥远又神秘,普通人根本无从查证,只能选择相信。
如果说国际身份是给骗局镀上了一层金,那么“国家信用”的背书,就是为其装上了刀枪不入的铠甲,他们伪造了与“两桶油”等大型国企的合作合同,甚至制作了签约视频,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国家队”就等于绝对安全,这个弥天大谎,巧妙地利用了民众对国家力量的天然信任。
![]()
最终也是关键的一步,鑫慷嘉披上了一件“慈善”的外衣,他们热衷于各种公益秀,给希望小学捐款,为洪灾地区捐物,这让很多人对它深信不疑,但那些捐赠不过是些道具,资金在账上溜达一圈后,便会悄悄流回公司,这些伪善的行为,只是为这场惊天骗局,抹上最后一层圣洁的油彩。
当宏大的“叙事背景”搭建完毕,直击人心的诱饵便该登场了,鑫慷嘉的核心骗术简单粗暴,却又精准无比,承诺每天高达1%到2%的惊人收益,这意味着,你投10万,每天躺着就能赚2000元,这已经不是理财了,这简直是一台“每日印钞机”。
![]()
为了让这台印钞机看起来更真实,他们开发了提现软件,受害者在App里看到自己的资产,以迪拜货币“泰达币”的形式飞速增长,那种数字跳动的快感,足以麻痹任何理性的神经,这些虚拟数字还能轻松换成人民币,前期小额提现的顺畅,进一步强化了这场财富游戏的真实性。
但光靠高额返利,还不足以形成病毒式的裂变,鑫慷嘉真正厉害的,是它那套传销式的“拉人头”模式,你介绍一个新人成功投资,就能拿到不菲佣金,这种社交裂变,将每个投资者都变成了推广者,昔日的亲友、邻居,都成了潜在的“下线”和业绩。
![]()
当金钱奖励还不够刺激时,更具诱惑力的终极大奖便粉墨登场,只要你拉到500个下线,公司直接奖励一辆豪车,为了将这种诱惑具象化,鑫慷嘉频繁举办发布会,在聚光灯下,那些“成功者”手握车钥匙的激动模样,彻底点燃了旁观者的心理,凭什么他能发财,我就不能?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投资者的身份悄然转变,为了拿到更多佣金和奖励,他们开始主动为骗局辩护,用自己最初尝到的“甜头”去说服身边更多的人,就这样,一张由欲望和人情编织的大网,覆盖了多个省份,将超过200万人卷入其中。
![]()
骗局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它有多高明,而在于它能创造一种“共识”,让身处其中的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鑫慷嘉的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人社交圈的渗透,很多受害者,特别是那些缺乏防备心的中老年人、急于发财的个体户,他们最初的信任,并非来自对项目的判断,而是源于对推荐人的信任。
一旦进入这个圈子,个体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狂热吞噬,在无数个投资者群里,每天刷屏的都是晒收益的截图、感谢公司的肺腑之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种封闭的社群环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所有正向信息被无限放大,而任何质疑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挡人财路”,遭到群起而攻之。
![]()
理性是如何在“思维快车道”上失控的
事实上,外界的警报并非没有响起,迪拜官方和宜宾财政局都曾发布过相关的风险提示,但这些警告传到投资者社群里,却被轻易地定性为“谣言”和“恶意中伤”,在每天2000元收益的诱惑面前,官方的风险提示显得苍白无力,人们宁愿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种集体的非理性狂热,在骗局崩盘前夕达到了顶峰,就在平台已经出现提现延迟等各种问题的前一周,每天依然有高达1.2亿的资金疯狂涌入,所有人都似乎杀红了眼,坚信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侠,梦想着在崩盘前的最后一秒钟胜利大逃亡。
![]()
可他们盯着的是那点高额利息,而骗子盯着的,是他们全部的本金,尽管如此,所有用谎言吹起的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6月25日,鑫慷嘉的提现软件开始大面积失败,起初,大部分人还抱有幻想,以为这只是暂时的系统卡顿。
很多人前一天还在劝说亲友加仓,此刻仍在群里互相安慰,殊不知,在次日6月26日,平台彻底关闭,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财富神话,宣告崩盘,骗局的策划者,早已为这一天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在崩盘前的关键时刻,他们迅速完成了公司法人的变更,将自己与这家空壳公司撇清关系。
![]()
同时,通过早已注册好的其他公司,他们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就将高达129亿元的巨额资金转移得无影无踪,随后携款逃往国外,试图彻底规避法律的制裁,这种手法,与当年卷走110多亿逃往日本的“千屹平台”刘氏兄弟如出一辙。
当消息传来,无数人才如梦初醒,他们之中,有人投进了一生的积蓄,有人卖掉了唯一的房产,有人押上了全家人的未来,如今一切都化为乌有,派出所门口,挤满了前来报案的人,他们茫然、无助,脸上写满了绝望。
![]()
悲剧的惯性:当骗局结束,伤害才刚开始
讽刺的是,直到此刻,一些投资者群里依然有人在为骗子辩护,坚称“老板只是去国外谈更大的项目了,很快就会回来”,这种深入骨髓的自我欺骗,让人不寒而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侥幸心理,而是一种认知上的惯性,一种不愿承认自己失败的本能防御。
这种“次生骗局”很快也出现了,一些团伙冒充“专业追款团队”,对已经血本无归的受害者进行二次诈骗,在他们的伤口上再狠狠撒上一把盐,让悲剧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扩大,这揭示了骗局更深层的残酷性,它摧毁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人的判断力和对社会的信任。
![]()
我们再回头看那些具体的受害者,比如那个投了82万的王先生,其中60万还是找亲戚朋友借的,现在不仅钱没了,还背了一屁股债;还有那个拉了32个人,拿到18万提成和一辆二手宝马的赵先生,他从曾经的“成功人士”变成了亲戚朋友眼中“人人喊打的骗子”,这种身份的剧变,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孤立。
更让人痛心的是那些被拖下水的人,刘先生不仅自己投了15万,还拉着妹妹投了8万,如今兄妹俩的关系彻底闹掰,家庭破碎,这些因钱而起的亲情悲剧,是骗局留下的又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远比金钱的损失更为沉重。
![]()
骗子在最后留下的那句“我已在国外,你们的财富与智商不相匹配”,虽然嚣张至极,却也无意中说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这场骗局的胜利,不在于骗子的智商有多高,而在于他们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大脑中那些为节省能量而生的“认知捷径”。
这些捷径,比如信任权威、追逐收益、从众心理,本是让我们高效生活的工具,却在骗子精心设计的“认知围猎”中,变成了引我们入瓮的陷阱,他们不是在骗钱,而是在设计你的认知路径,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你大脑最舒服、最省力的那条捷径上。
![]()
构建“思维疫苗”:打赢认知战争的唯一出路
面对AI赋能下更高级、更个性化的“认知设计”骗局,传统的风险提示已然失效,未来的防骗教育,必须从识别骗局,上升到识别“认知捷径”被滥用的征兆,我们无法让大脑不走捷径,但可以为它装上“减速带”和“防火墙”。
这正是“反诈三问”思维框架的价值所在,它不是让你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你在做出决定前,本能地进行三次“认知刹车”,第一问:它承诺的收益,是否违背了基本的商业常识?第二问:它用什么样的新潮、权威概念来包装自己?第三问:对方凭什么带你赚钱,非亲非故的,图你什么?
![]()
这三个问题,就是防御性的“反向认知捷径”,是把复杂的验证过程,简化为本能性的反问,是对抗骗子“认知设计”的“思维疫苗”,只要这三关有任何一关回答不清,就应立即停下,这无关智商,只关乎认知安全。
归根结底,鑫慷嘉的悲剧,核心是人性永恒的弱点在作祟,只要人性的贪婪、幻想和捷径思维不变,骗术的外衣无论怎么变,内核都不会变,从e租宝到鑫慷嘉,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AI骗局,这场关于认知的战争会一直持续下去。
![]()
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接种“思维疫苗”,建立起一套对抗“认知设计”的免疫系统,下一次,当诱人的机会来临时,愿我们都能先问自己一句:这究竟是我自己的选择,还是被精心设计的结果?
![]()
结语
鑫慷嘉的悲剧,不在于129亿的蒸发,而在于它揭示了我们的认知主权是何等脆弱,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就能让200万人集体“交枪”。
未来的骗局只会更“智能”,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为自己种下“思维疫苗”,守住大脑的“方向盘”。
记住那句朴素的话:非亲非故,凭什么带你赚大钱?这句反问,或许就是我们认知防线上的最后哨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