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乒乓球赛事即将在澳门拉开战幕,备战气氛日渐浓厚,近日,《体坛零距离》节目独家专访了正在紧张训练中的奥运冠军陈梦,以及中国乒乓名宿、同样是奥运多金得主的邓亚萍,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不仅回顾了乒乓球的变迁,更触及了当今体育观众文化的深层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运动员,如何看待体育精神?
![]()
节目中,当主持人高菡向邓亚萍抛出“观众是应更关注乒乓球运动本身,还是更关注运动员个人”的问题时,邓亚萍的回答既坦诚又充满智慧:“我们不能苛求所有人先喜欢乒乓球,再喜欢这个人,人的情感有时就是非理性的,怎么喜欢都行。”这句话,点出了当代体育观众心理的真实面貌,情感投射往往先于理性认知,对运动员的喜爱,有时正是通往热爱运动的起点
![]()
而陈梦的回应,则把话题引向更具现实意义的层面,她坦言:“其实两者并不冲突,你可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但也不要去伤害另一个运动员。”她进一步强调:“无论谁赢谁输,我觉得站在比赛场上都值得被鼓掌。”这句看似朴素的话语,却在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中显得格外有力,在粉丝文化日益极端化、非黑即白的今天,陈梦以一名顶尖运动员的身份,发出了“可以爱,但不要伤害”的理性呼声
![]()
回顾不久前的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陈梦以4:2战胜队友孙颖莎,再次登顶奥运冠军,那一夜,她不仅赢得了金牌,更在赛后的舆论浪潮中,展现出超越胜负的格局,事实上,陈梦这一代运动员,恰恰见证了中国乒乓球观众文化的变迁,“我们这代运动员,经历过以前球迷为双方运动员加油的时代,也经历着现在这个实时互动的时代。”她坦言,“刚开始确实有些接受不了,但我觉得必须要去面对。”
![]()
这种“面对”,不只是对输赢的面对,更是对舆论环境变化的适应与超越,邓亚萍在访谈中也分享了她的经验:“对于任何一个运动员来说,都要训练自己的一种能力,无论观众给谁加油,都要专注打好比赛。”她回忆起自己与乔红并肩作战的岁月,“那时我赢得多一点,很多观众就给她加油,希望她赢。”在她看来,观众的倾向从来就是比赛的一部分,而运动员的职责,始终是专注地把比赛打好
![]()
从邓亚萍到陈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乒乓球技术的传承,更是一种体育精神的延续,她们在不同时代面对相似的课题,如何在聚光灯下保持专注,如何在胜负之外展现体育之美。在我看来,陈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她精湛的球技和坚韧的比赛作风,更在于她在面对复杂舆论环境时表现出的成熟与担当,作为一名从“球迷为双方加油”时代走来的运动员,她理解体育原本的纯粹;作为一名活跃在“实时互动”时代的公众人物,她又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变化,同时不迷失自我
![]()
在陈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她对胜利充满渴望,却从不将对手妖魔化;她理解粉丝的热情,却始终引导大家理性表达支持;她身处舆论漩涡,却始终牢记运动员的本分是打好每一球,这种品质,在当下充满对立与极化的网络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另外,体育的本质是竞技,更是教育,它教会我们如何追求卓越,也教会我们如何尊重对手;它让我们体验胜利的喜悦,也让我们学会优雅地接受失败,所以在欣赏每一个全力以赴的身影的同时,别忘了为每一个精彩瞬间鼓掌,无论它来自哪一方,而这,或许比任何一块金牌都更加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