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70篇文章
在精神心理领域,有一种疾病常常戴着“面具”出现,它让患者长期沉浸在抑郁的黑暗中,却又偶尔将他们推向一种“高效且兴奋”的状态。它因此被频繁误诊,导致患者在接受错误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双相II型障碍,一个需要被更多人了解的名字。
![]()
一、 情绪的两极:抑郁与“愉悦”的陷阱
想象一下情绪的轨道:一端是深不见底的抑郁谷底,另一端却不是疯狂的巅峰,而是一个看似“良好”的轻躁狂平台。这正是双相II型与典型的双相I型障碍的核心区别。
抑郁相:这是患者最痛苦、最常所处的状态。他们会经历与重度抑郁症几乎一样的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惫不堪、甚至有自杀念头。研究表明,患者一生中超过80%的患病时间都在与抑郁抗争。
轻躁狂相:这是诊断的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处于轻躁狂状态时,患者可能感觉精力异常充沛、思维奔逸、自信爆棚、睡眠需求减少。这听起来似乎不坏,甚至令人愉悦。但关键在于,这种状态会带来判断力下降、冲动消费、轻率的性行为或鲁莽决定,且其严重程度尚未达到需要住院治疗的水平。
正是这种“愉悦感”,让患者不愿主动报告,也让医生极易漏诊。
二、 为何它总被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II型是精神科的“伪装大师”。数据显示,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获得正确诊断,平均延迟近10年。
患者往往求医于抑郁期:当患者处于痛苦的抑郁中时,他们会向医生描述抑郁症状,而那段“感觉良好”的轻躁狂经历,则被当作恢复正常或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被遗忘。
医生的诊断挑战:若不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询问,医生很容易根据当前的抑郁表现,做出“单相抑郁症”的诊断。
误诊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仅为双相II型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单独使用,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像“推波助澜”一样,诱发更多的轻躁狂发作,导致情绪更不稳定、病程恶化,甚至增加自杀风险。
三、 识别“双相”的蛛丝马迹
如果您或家人长期受抑郁困扰,且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双相II型的可能,并及时向精神科医生咨询:
1. 抑郁反复发作,尤其是首次发作年龄较早(如25岁前)。
2. 抑郁发作时伴有“非典型特征”:如睡眠过多、食欲暴增、肢体有沉重感。
3. 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抑郁症和/或双相障碍患者。
4. 抗抑郁药效果不佳或反而让情绪更糟。
5. 情绪“好转”时判若两人: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少但不觉疲倦、话多、脑子转的太快,奇思妙想一个接一个。
四、 科学管理:一场需要多兵种协作的“持久战”
一旦确诊,规范的综合治疗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关键。治疗目标不是“根治”,而是“维稳”,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是基石
核心用药是心境稳定剂(如拉莫三嗪、锂盐)和某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它们能有效稳定情绪,预防复发。
抗抑郁药的使用需极度谨慎,必须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由医生严密监控下使用。
心理治疗是导航仪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等,帮助患者学会识别情绪波动的早期信号,管理压力,建立规律作息(尤其是睡眠),这对于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生活方式是基石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定期运动,避免酗酒和滥用药物,能为情绪稳定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总之,双相II型障碍不是个性的缺陷,也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需要被正确诊断和科学治疗的疾病。撕下它“单纯抑郁”的伪装,认识其真实面貌,是帮助无数被困于情绪过山车中的人们,走向稳定与平静的第一步。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心理医学科 吴志国 主任医师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