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斤铀-235在完全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标准煤所产生的热能。
核能作为一种高效、低碳的能源形式,既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也伴随着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高放射性核废料。这种残留物的危险期长达数十万年,堪称人类亲手制造的“千年隐患”。
德国发展核电已有六十年历史,累计产生了约27000立方米的高放废料。这些物质即便经过50万年,依然具备致命辐射能力。如今该国已决定全面弃核,但如何安全封存这些遗产,却成为难以破解的困局。
![]()
而中国作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位居前列的大国,每年产生高达3200吨核废料。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我们是如何构建起一整套科学、严密且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先来看德国的情况。为解决核废料最终处置问题,德国联邦最终处置公司(BGE)历经多年研究,近期发布了最新选址评估报告。结果显示,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国土在理论上具备地质条件,可用于建设深层处置库。
尽管表面进展看似乐观,实际推进却困难重重。为此,BGE专门开发了一款在线“导航器”平台,宣称将全过程公开透明化,项目负责人伊里斯・格拉夫德强调:“公众可以实时查看自己所在地区的候选状态。”
![]()
然而深入分析发现,曾被政界反复宣传为“万无一失”的戈尔莱本盐矿,早已从90个潜在分区中被剔除出局。
当前剩余的候选区域主要集中在巴登-符腾堡州与巴伐利亚州等南部及东南部地区,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勃兰登堡州的大部分区域则已被排除在外。
为何南德地区得以保留?据联邦地质局解释,并非因其地质结构更优越,而是因为相关数据获取更为便捷。
![]()
萨克森州、图林根州以及南德各州的基础地质资料相对完整,反观梅克伦堡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关键数据收集难度极大,严重制约了评估进程。
时间表同样不容乐观。原计划于2040年代完成选址并启动建设,但生态研究所最新预测显示,最快也要到2074年才能确定最终地点,后续还需数十年用于工程建设,整体进度比预期推迟超过三十年。
更令人担忧的是专业能力的短板。2024年一次服务器故障直接导致技术人员资格审查系统瘫痪,招聘工作陷入停滞,暴露出这一领域基础设施与人才储备的脆弱性。
![]()
财政压力更是空前巨大。德国联邦环境部预算中,高达52%的资金流向核废料管理,成为部长卡斯滕・施耐德(社民党)所辖部门最大的单项开支。
虽然核电企业已向“核技术处置融资基金”(Kenfo)缴纳了240亿欧元,意图一次性覆盖未来所有成本,但专家普遍质疑:面对跨度动辄百万年的工程周期和不断攀升的技术要求,这笔资金是否足够仍是个未知数。
归根结底,核废料处置是德国能源转型中最艰巨的挑战。即便引入了高度透明的信息平台,在漫长的时间尺度、巨额资金需求和复杂工程技术面前,“百万年难题”仍未找到清晰出路。
![]()
事实上,不只是德国,任何发展核电的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一难题。核废料绝非普通废弃物。核电站运行后产生的乏燃料棒、过滤介质和冷却剂中,含有铯-137、锶-90、钴-60等多种强放射性同位素。
它们释放出的α、β、γ射线虽不可见,却能穿透生物组织,破坏细胞结构与DNA链,诱发癌症甚至遗传变异,影响可能延续数代人。
更严峻的是其衰变周期。部分核素半衰期可达数万年,一旦泄露进入生态环境,土壤、水源乃至大气都将遭受长期污染,后果难以估量。
![]()
以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处理方式为例,东京电力公司将经ALPS系统净化后的废水排入海洋,声称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标准,但仍遭到周边国家及环保组织强烈反对。
海洋食物链具有显著的富集效应:浮游生物吸收微量放射性物质,小鱼摄食浮游生物,大鱼捕食小鱼,污染物浓度逐级放大。
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畸形、繁殖率下降,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
人类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后,放射性核素将在体内累积,健康风险日益增加。依赖渔业生存的沿海社区和相关产业也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各国应对策略差异明显。法国与英国采取“后处理再利用”模式,将使用过的乏燃料送往专用工厂,通过化学分离提取未燃尽的铀和钚,制成MOX混合氧化物燃料重新投入反应堆发电。
该方法可使高放废物体积缩减至原始体积的五分之一,但存在明显弊端:分离出的钚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因此整个流程必须置于严格监管之下,带来巨大的政治与安全负担。
![]()
美国与加拿大则采用更为稳妥的“干式中间贮存”方案。乏燃料先在水池中冷却数年,待短寿命放射性核素自然衰减后,再封装进特制金属或混凝土容器,存放于通风良好的地面仓库中自然散热。
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确保安全储存几十年至上百年,为永久处置设施的建设争取宝贵时间。
两国也在探索利用天然盐层建造地下处置库的可能性。岩盐具有蠕变特性,能够缓慢闭合并包裹废物容器,形成天然密封屏障,但其长期有效性仍有待验证。
![]()
韩国正在推进“模块化深地质处置库”计划,拟将高放废物封装于耐腐蚀合金罐体,深埋于稳定花岗岩地层之中,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成本国首座永久性高放废物处置场。
再看中国,目前运营中的核电机组超过五十台,年均产生约3200吨核废料,占全球总量的重要比例。
但我们并未照搬他国路径,而是走出了一条兼具自主性与前瞻性的综合治理之路,多项核心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
对于中低放废物,我国已建立起成熟可靠的处理体系。例如广泛应用的“固化技术”,即将液态或浆状废料与水泥、沥青等材料充分混合,凝固成坚固稳定的固体块体,实现对放射性物质的有效包覆。
另一项关键技术是“蒸发浓缩法”,通过加热蒸发废液,使清洁蒸汽达标排放,残留的高浓度放射性残渣再进行固化封装。
秦山核电站每年通过水泥固化工艺处理近一千立方米中低放废物,形成的“安全固化体”被集中存放于专用监控库房,实行全天候监测与管理。
![]()
真正棘手的是高放废物,如乏燃料棒和高放射性废液。传统深地质处置设想是在地下数百至千米深处的稳定岩层中开凿封闭空间,实施永久掩埋。但地质活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始终构成潜在威胁。
值得骄傲的是,我国已成功掌握“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这是全球少数几个真正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国家之一,代表了当前国际最高技术水平。
![]()
具体而言,这项技术将高放废液与二氧化硅、硼砂等玻璃原料按精确配比混合,置入温度超过1000℃的感应熔炉中熔融。
冷却后形成致密的黑色特种玻璃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幽蓝色光泽。这种玻璃网络结构极为稳定,能将放射性核素牢牢锁定其中,延缓其向环境迁移的速度达千年以上。
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核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我们在国际核治理中的话语权,更为全球高放废物处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范本。
![]()
除了末端封存,我国还在源头减量上取得突破。“启明星二号”正是这一方向的关键装置,全称为“铅基核反应堆零功率实验装置”,名称虽专业,功能却极为实用。
传统轻水反应堆对核燃料的利用率仅约1%,大量有价值的铀、钚元素未被充分利用便沦为废料。而“启明星二号”可通过中子轰击实现二次资源提取,使燃料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这意味着相同发电量下,最终产生的高放废物大幅减少,从根本上缓解处置压力。更重要的是其具备“嬗变”能力。
![]()
那些半衰期长达数万年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在“启明星二号”内部受到高强度中子流辐照后,会发生核反应,转变为半衰期仅为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短寿命核素,甚至直接转化为无放射性的稳定元素。
这相当于为核废料实施了一场“人工加速衰变”手术。同时,装置采用熔融铅或铅铋合金作为冷却介质,既具有良好中子穿透性和导热性能,又能有效屏蔽辐射。
嬗变过程释放的热量还可转化为电能回收利用,真正实现了减容、降毒、产能三位一体的协同效应。
![]()
一边用“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为终极废物打造“千年牢笼”,一边借助“启明星二号”从源头削减废料生成并降低毒性,这一“前端疏解+末端封控”的双轨机制,使我国在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当然,核废料管理从来不是单一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德国的选址困境、日本的排海争议,都说明没有任何一种解决方案是完美无缺的。唯有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成果、推动联合研发,才能找到更具普适性的应对之道。
![]()
中国在此领域取得的进展,不仅有效保障了本国核能安全,也为全球核废料治理贡献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选项。
核废料问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副产品,最终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化解。当前我们已掌握的玻璃固化、嬗变处理等手段,让核废料的管控变得更加精准和可靠。未来还将有更多前沿技术涌现。
诸如反物质能源这类概念,虽仍属科幻范畴,但从原理上看具备极高能量密度潜力。不过现阶段制造与储存反物质的成本极高,技术瓶颈突出,尚处于基础物理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遥远路程。
![]()
因此现阶段最现实的选择,是持续优化现有技术路线,完善核废料处理全流程管理体系,同时深化国际协作,加大公众科普力度。
让更多人认识到,核废料并非无法控制的“末日诅咒”,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妥善管理的风险对象,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与误解。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德国仍在为核废料选址举步维艰之时,中国已通过“源头减量+末端固化”的双重保障机制,实现了对每年3200吨核废料的安全可控管理。
![]()
这份成就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努力,体现着国家对高端科技研发的坚定支持,更彰显了我们面对复杂挑战时的战略定力与发展智慧。
核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当可造福人类,稍有不慎则可能酿成灾难。而核废料处理,正是握紧这把剑的核心所在。
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未来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毕竟,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升,都是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信随着科技持续进步,终有一天,核废料将不再是悬在头顶的阴影,而是被彻底驯服的历史遗留问题。届时,核能将真正成为清洁、安全、可持续的能源支柱,服务于人类社会,守护地球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