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年前,当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大一新生海清初来北京,和同学第一次走进小剧场,懵懵懂懂经受了一场“存在主义”话剧的暴击和启蒙洗礼,她当时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存在主义”,也不知道未来会与这部戏有怎样的交集。
28 年后,海清接棒成为这部经典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吕茜,直面“存在主义”的拷问已经无可逃避。戏里的所有人物都必须作答,假如明天将会死去,并且死无葬身之地,在最后的24小时里,将作何选择?
《死无葬身之地》是由法国哲学家、作家让·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在二战后价值崩塌的焦土中生发出来的“存在主义”戏剧代表作。1997年由查明哲导演在国内首度排演引发震撼。此后这部剧每一个10年中会复排上演一版,今年已经是第四版。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大力支持下,《死无葬身之地》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演出之一重磅推出,再度掀起戏剧界飓风。该剧在北京首演后,11月、12月还将先后在上海、厦门、南京登陆,热度不断攀升。
![]()
剧情限定在24小时内不见天日、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境中,5 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被镇压组织民团分子关进了一间阴暗逼仄的阁楼,经历从精神到肉体的双重折磨。海清饰演的吕茜从一个“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最终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我知道这个角色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面对查明哲导演提出的“调动一切人生阅历、情感和经验进入角色”“在舒适中表演不适”等要求,一向在表演上对自己下“狠手”的海清,又何曾会放过自己?
当角色在舞台上立起来,哲学与思想便有了灵魂与血肉。一向以严苛著称的查明哲导演认为:“这样的角色对于任何演员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海清敢于挑战、敢于行动、敢于抉择,不断攀爬,展现出了光彩。”
28年的跨度,对海清来说,不仅是从观演到表演的距离,更是用戏里戏外的人生划出的一道人物弧光。从热爱表演、渴望卓越的大学生,到经历一个个角色磨练的国民女演员,到如今扛起存在主义重量的“女英雄吕茜”,海清在表演境界上不断向上、向内探索,见证了自己与自己的同台相遇,也用这样的闭环证明了时间与戏剧的力量。
光华锐评【星年记】栏目专访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
![]()
不能承受的戏剧之重
《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很“重”的戏。在极端情境中探讨了存在与本质、生命与尊严、选择与承担、情感与信念等直击生活表面之下的硬核议题。
当人们被轻盈的消费主义、碎片化的娱乐信息包围的时候,这样一部沉重的、严肃的、充满哲思的戏剧作品,究竟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一直致力“经典的现代性转化”实践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所说,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再度推出《死无葬身之地》,不仅是对世界经典作品的重新诠释,更是对抗战精神的当代致敬,让观众在剧场中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思考和平的珍贵与生命的价值。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与剧组合影
故事发生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5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一同被关押在阁楼上,轮番受到严刑拷打。他们从“无秘可守”到“有秘要守”,经历绝望与希望的交织,在肉体与意志频临崩溃的边缘,每个人都必须艰难地做出绝地选择。
海清饰演的吕茜,作为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是连接其他角色的枢纽型人物,也因此承载了更多层次的身份、情感、颠覆和撕裂的重压。
![]()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照
她与恋人若望曾经相爱,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爱情的光芒已渐渐熄灭;她深爱自己的弟弟弗朗索瓦,但为了守住秘密,她默许战友处死了15岁的少年;她在刑讯中被施暴者侵犯,却最终撕碎受害者叙事,在向死而生中重塑战斗者的信念和尊严;最终,她与战友卡诺里、昂利在阁楼的石灰墙上刻下大写的字母“V”,在血泊中永恒地定格了“胜利者”宣言……
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24小时内,所有的选择,都是事关生死的沉重抉择。
这是海清从业以来遇到的深具挑战的一个角色——一个被剥夺了一切,却依然想要捍卫尊严的女人。海清坦言,即使以如今的阅历和经验,要接近这个角色依然感到非常困难。
最初接到饰演吕茜的邀请,海清丝毫没有犹豫。虽然这部戏早已铸就了经典,但恰恰是对于经典作品中复杂人物的创作冲动,让她跃跃欲试。加之剧院的信任,查明哲导演的青睐,前辈艺术家冯宪珍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助,为她成功塑造吕茜这个角色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
为了创作倾尽全力,对海清来说早已成为像肌肉记忆一样的反应。她觉得“这是一次‘偷师’的好机会。有查明哲导演的严格要求,有冯宪珍老师的悉心传授,还有邢佳栋、查文浩他们这些支撑着你的优秀演员,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幸运,非常温暖”。
![]()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现场
连续一个月高强度的创排过程,海清全身心投入其中,接受所有对自身表演潜力的压榨,努力打破固有表演惯性的壳。虽然她说依然没完全弄懂查导在现场反复提及的“存在主义”,但她选择从“人物”本身出发,紧贴吕茜的内心去体会关于“生命与尊严”的挣扎呐喊。
“我觉得这部戏是通过对历史的探讨来讲,你该怎么活。”海清认为,这部戏对当代观众仍有重要启示,“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有时候连期望都是一层束缚,因为你有期望就会有恐惧。但我们可以选择活好当下,只要把每一天过幸福了,这一生就是幸福的”。
萨特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又说“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认为,人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去不断做出选择,并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和代价。只有在不断选择和承担的过程中,人才得以塑造个体的存在、本质和价值。
![]()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所以没有哪一个选择是“轻”的。人无论在哪个时代,面对怎样的困境,都需要慎重的进行选择和塑造自我。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刻入生命的底色。当今天的年轻人面对职业选择、价值观确立、生活意义追寻时,何尝不也是在经历存在主义的拷问?
《死无葬身之地》这样一部沉重的、克制的、深刻的经典话剧,在当下轻盈的、流量的、爆点密集的叙事泛滥中,是更为必要的叩击和提醒:人永远不可能逃离向死而生,更不能停止对生命和尊严的思考。行动,还是躺平,这是个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存在主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选择中开出自己的存在主义花朵。
不断攀爬的表演之境
印象中,海清在表演上一直是有“野心”的,她愿意为观众带来广受喜爱的某一类角色,但她更想突破自己的表演边界,探索更多可能性。她曾说“表演是没有止境的”。
正是对表演的敬畏之心,让海清在每个阶段都有归零的勇气和重启的决心。
在《死无葬身之地》剧组,她坦言自己就像一个求知若渴的小学生。排练初期,海清遇到了巨大挑战。“我觉得我自己哪都是多余的。两个腿是多余的,不知道往哪迈?两个胳膊也是多余的,不知道往哪放”。
导演查明哲对表演和台词的尺度极为严格。他要求演员剥除一切浮夸的“表演感”,让台词极尽精准,成为人物在极限压力下思维与情感的直接外化。
海清说查导特别“神”,你只要在台词中多加一个字,他立刻能听出来。比如剧中吕茜的一句台词“我不冷,你走开”,有时海清多说一个字“你走开吧”,是绝对不行的。“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这样处理?”直到导演解释:只有彻底推开对方,才能让对方活下去,留一点点情感都会让这个决定变得虚假。
每一句台词都是克制的冰山一角,演员必须精准切中人物的底层心理动机,箭无虚发,难就难在这里。海清自曝在排练中饭量大增,但体重一路下跌,“确实是精神高度紧张,消耗太大了”。
![]()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照
在导演查明哲的构架下,台词成为驱动戏剧引擎的核心燃料:“只要台词准确,态度、情感、行动到位,人物就能呈现百分之七十。”所以他严格要求保持原剧本的诗性和戏剧性,不允许随意更改。
同时,导演认为“克制的台词”和“凝固的空气”所带来的心理压迫,远胜于任何外在的刑具和嘶吼,能迫使演员和观众一同沉入萨特所揭示的、人在面对自由选择与绝对责任时那令人眩晕的深渊。同时,高度克制的节奏处理,也远离了廉价的戏剧煽情,使作品保持了一种萨特式的、近乎冷酷的理性审视高度。
海清会为了一句台词的深层含义琢磨两三天,实在想不通,就向导演和其他演员求助。她把每天排练感悟到的东西,密密麻麻地记在剧本上。
曾在1997年、2005年、2014年三版《死无葬身之地》中饰演吕茜的前辈演员冯宪珍,在排练期间多次来到排练场和海清深入交流人物体会。海清说冯老师的指导和扶持,给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获得了来自吕茜的勇气和能量。
![]()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现场
从左至右:海清、冯宪珍、查明哲
冯宪珍和查明哲导演一致认为台词绝非声音的流动,而是人物灵魂的精确刻度。冯老师说:“每句台词的动机、情感和态度都需要非常清晰,表演时才能准确描写人物,这才是台词的关键。”
正是有了前辈艺术家的深情托举,和同台演员的帮助,加之海清自己的超常自律与敬业努力,让她逐渐找到了与吕茜携手站上舞台的信心,顺利完成了北京首演时的精彩呈现。
谈到表演中内心最震动的时刻,海清提到了剧中的雨声。
“整部戏在漫长的过程中一直是没有画外空间的,人始终被困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冰冷的四堵墙将人和外界完全阻断。”她描述道,“当吕茜已经万念俱灰、下定决心要用死来夺回尊严的时候,突然传来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那一刻,生命和希望被唤醒了……”
[下雨了,开始是稀稀拉拉的淅沥小雨,后来是急促密集的滂沱大雨。
吕 茜(急切地)什么声音?(低声而缓慢地)下雨了。(一直走到窗口,看下雨。稍停)我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听见雨声了。(稍停)我的天哪,这些日子一直晴天,叫人难受,我还以为要永远生活在干烈的阳光下。这雨下得多大啊!一会儿地上就要湿漉漉的,马上就能闻到泥土的湿味了,(她的双唇颤抖起来)我不愿意……我不愿意……
[昂利和卡诺里来到她的身旁。
昂 利吕茜!
吕 茜我不愿意哭,否则我会变成一头野兽的。(昂利搂住她:“吕茜……”)放开我!(大喊)我愿活着,我愿活着!(靠在昂利身上抽噎)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本片段
![]()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剧照
当在连排中第一次听到雨声设计时,身处小排练场的海清恍惚了:“我当时就闻到了泥土的味道,特别清晰。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她说“那是对生命特别贪恋的滋味”。或许在那一刻,她真的和吕茜合而为一了。
正如导演查明哲从一开始为《死无葬身之地》提炼、确立的一颗全剧演出形象的种子——“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朝着千仞绝顶攀爬,向着万丈深渊跳跃……”
显然这部剧所呈现出的“残酷之美”,不是愉悦的、舒适的,而是震撼灵魂、涤荡精神的美。它让我们看到:在极端环境中,人性依然能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尊严依然可以被坚守。
![]()
这部剧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叫《胜利者》。海清所饰演的吕茜和战友们用行动诠释了“胜利者”的真正含义——不是肉体的存续,而是精神的不可征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存在主义。相信这部已有28年演出历史的经典剧目,以新一代演员阵容,将继续迎接新一代成长起来的戏剧观众。
![]()
· · ·往期推荐 · · ·
余少群|流量喧嚣中,选择倾力于角色
欧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此沙 | 从一座山走向另一座山
总监制:唐晓艳 李志翔
监制:娄靖海 刘园
编审:霍默静 张凌云
编辑:申潇 王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