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7月,当俄罗斯十数万大军兵临红军城时,几乎所有人都预言这座小城将迅速陷落。 然而,一年多后的今天,红军城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乌克兰抵抗的象征。 坚守红军城,乌军给予了俄军重大的杀伤,但自己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被俄军三面包围的情况下,乌军坚守这片土地,值得吗?
![]()
一,不可思议的坚守
红军城究竟有多小?
绕城走一天能走几圈。但就是这座"巴掌大"的地方,面对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猛攻,竟然坚守了一年多。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巴赫穆特一片废墟的景象对比,红军城却相对完好无损。
![]()
(巴赫穆特航拍)
这一现象背后,揭示了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
二,红军城能够坚守,在于F-16战机和无人机墙。
1,,F-16战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场规则。 俄罗斯空军已无法像战争初期那样肆意投掷滑翔炸弹,其炮兵力量也在持续消耗中大幅削弱。 面对这种情况,俄军只能回归最原始的战术——士兵骑摩托车趟雷区,以血肉之躯应对乌克兰的无人机群。 2,无人机墙对抗俄罗斯的人海渗透战术。
在红军城前线,只有几百名乌克兰士兵,但整个空域乌克兰掌控着数万架无人机,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无人机墙"。
这些士兵躲在建筑物地下防护层里操纵无人机,同时在城市各个隐蔽角落布置狙击手。
![]()
俄军士兵即使侥幸突破雷区和无人机封锁进入城区,也立刻成为乌军狙击手的活靶子。
这种战术下的伤亡交换比,保守估计也达到20:1。
三,伤亡数字背后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损失强度是苏联在阿富汗战争的100倍。
这意味着,俄罗斯每多拖延一个月,就相当于新增10年阿富汗战争的天量损失。
这种惊人的损耗率反衬出乌克兰坚守的战略价值。
回顾俄军在巴赫穆特的"胜利",或许能看得更清楚。
![]()
在那场战役后,俄罗斯最精锐的瓦格纳雇佣军伤亡高达6万,因惨重的伤亡得不到补偿和补给,普里戈任甚至发动兵变向普京求一个公平。
最后机毁人亡。
乌军在巴赫穆特的坚守,导致了俄军的重大伤亡,并导致俄军内乱。
显然要赢得战争,就必须打下去,就必须坚守每一个战略点。
乌军坚守红军城非常值得。
首先从战略角度看,这种坚守实现了"磁铁效应",将大量俄军吸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区域,然后通过高效的无人机和狙击战术持续消耗敌方有生力量。这种消耗不仅仅体现在士兵数量上,更体现在战争资源和士气的消磨上。
其次从政治层面看,红军城已成为乌克兰抵抗意志的象征,其精神价值远远超出了这座小城本身的战略价值。就像马里乌波尔钢铁厂一样,它证明了乌克兰有能力在极端劣势下坚守国土。
第三,从军事革新角度看,红军城展示了现代城市战的新范式——通过无人机技术、精准狙击与地下防御工事相结合,弱势防守方可以有效对抗传统兵力优势。
![]()
第四,更广阔的视角
红军城的坚守不仅仅是乌克兰的胜利,更是现代军事理论的转折点。
它证明,在当今战争中,技术革新与战术创新能够弥补兵力的不足;它表明,坚定的意志与聪明的战术结合,可以创造军事奇迹。
当然这种坚守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每一天的防守,都需要付出生命和资源的代价。但权衡利弊,通过坚守一个小城市而实现对整个入侵力量的有效消耗,这种代价或许是可以接受的。
红军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但已经给世人上了深刻的一课:在战争中,有时候最大的战略价值恰恰来自于那些看似最不起眼的地方的顽强抵抗。这种抵抗,不仅仅是关于土地的争夺,更是关于意志、技术和战争未来的较量。
当我们问"乌军坚守红军城值得吗"时,答案已经写在了一年多的坚守中——有些价值,无法用土地面积衡量;有些胜利,远超军事征服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