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大新闻。
10月底,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宣布了一个事,央行正研究搞个人信用救济。
说白了,就是针对口罩(2020年)以来,那些已经还清了贷款,非本意违约,违约金额又没那么大的人,把他们的不良征信记录给清零。
这事儿能宣布出来,就说明预计明年初(2025年初)就能执行了。
这消息出来后,网上各路财经专家开始各种解读。
大概意思就是,这几年大家不容易。根据统计,信用卡逾期率从9%干到了18%,逾期人数从500万激增到1200万。
有些城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违约率甚至超过25%。
口罩是导火索,很多人收入断了,房贷、车贷、信用卡、网贷,哪个也不等你。很多人不是不想还,是真的没钱还。
结果就是,一堆人以贷养贷,最后资金链断了,征信花了。
征信一花,后果你懂的。
别说买房买车了,你可能连张额度高点的信用卡都办不下来。这个不良记录像个影子一样,就算你还清了,还要继续跟着你5年。
现在,央妈大发善心,给这帮人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不过,别开心太早,你还是先得把钱还了。
你还了钱,证明你不是老赖,只是“倒霉蛋”。那好,我把你的“案底”消了,你重新变回清白之身。
这一下不仅能惠及超千万人群,还可以释放约1.2万亿的消费潜力。
通俗的讲就是:大家没钱消费,经济需要提振。
为啥不消费? 很多人被征信卡住了,想借钱都借不到。
怎么办?把那些非恶意的、已经还钱的“好人”从黑名单里放出来。
他们能借钱了,就会去买车、装修、消费。
于是,1.2万亿的消费潜力被激活,经济又转起来了。
这从上到下,是一套完整的“普惠金融”、“提振内需”的完美组合拳?
但是,但是。
我跑去看了看这篇新闻的评论区。画风,跟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我本以为会是“感谢央妈”、“喜大普奔”。
结果,点赞最高的评论是:“让银行自己玩去吧。”
那为什么网友们会不领情?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政策,为什么到了民间,换来的却是嘲讽和怨气?
我翻了几百条评论,把“江湖的怨气”总结了一下,主要集中在三个“痛点”。
第一个痛点:“老许们”和“老百姓们”
评论区里,很多人在刷“老许”(恒大)。
有一条是这么说的:“征信就是约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对于那些有关系的人贷款还需要看征信吗?不然老许那个债务是怎么欠的?”
还有人说:“欠的多的过得比谁都潇洒,放款机构还得巴结他们!还是欠少了,一天到晚都有催债信息电话!”
这话虽然糙,但它戳破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信用的“不平等”。
我们都知道一个段子:
欠银行10万,你就是孙子,银行是你大爷。
欠银行10个亿,银行就是孙子,你成了大爷。
老百姓逾期了几万块,被征信卡得死死的,找工作、贷款,处处受限。
而“老许们”欠了几千个亿,不仅没上征信(因为玩法不一样),还能高调发几十亿的现金红包。
这种差别待遇,让“征信”这个词,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个笑话。它管的好像只是我们这些“欠得不够多”的普通人。
所以,当你推出一个“救济”普通人的政策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感激,而是反问:“凭什么只管我们,不管他们?”
痛点二:那个叫“18.85%”的黑洞
第二股怨气,是冲着银行的“高利息”去的。
有个懂行的哥们在评论区算了一笔账:
“讲个笑话,现在贷款年利率是动态的(LPR),五年期才3.5%。银行信用卡年利率高达18.85%,按照民间借贷4倍LPR(3.5% x 4 = 14%)计算,你们看看银行黑不黑吧?!”
(注:信用卡18.85%是日万分之五的年化,且是复利。)
另一条高赞评论说:“现实中负债累累的多少是银行压榨成立的,其实我也想不通,为什么欠银行的信用卡会利滚利那么厉害?工资都涨不了,怎么会还得清呢?”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不是一开始就想当“老赖”的。他们可能只是资金周转不灵,在信用卡上倒了几个月。
结果,在18.85%的“合法高利贷”和“利滚利”的魔法下,几万块的本金,很快就滚成了十几万的巨债。
他们不是在还“债”,他们是在给银行的高利润“供血”。
所以,当银行说“你还清了,我就放过你”时,评论区的回答是:“信用卡做到停息还本还差不多。”
痛点三:那个“越查越黑”的死循环
这个痛点,是所有想贷款的人心中永远的“梗”。
评论区还有个大哥说:“征信有一点最不合理:贷款审批查询。”
“从来没有一个银行清楚的告诉贷款人具体审批条件是什么,所有贷款申请者都在试错。每试一次查询就增加一次。试着试着,征信就废了,贷不到款了。”
这简直是地狱级“Bug”。
你想贷款,你不知道A银行的条件,你申请了。A银行一查你征信,拒了。
你没办法,又去申请B银行。B银行一查你征信,又拒了。
你再去C银行……
等你申请到D银行时,D银行的经理一看:“嚯,你这征信一个月被查了3次,你是不是‘饥不择食’?高风险!”——拒了。
你每“试错”一次,你的信用分就降低一点。你越是需要钱,系统就越是证明你“不配”有钱。
好了,吐槽完了“江湖的怨气”。
我们现在平复一下心情,再回头看央妈这个政策。
它真的没用吗?
不。它非常有用,而且非常及时。
评论区的怨气,是对“过去”的系统不公的“总清算”。
而央行的政策,是为“未来”的经济活力在“拆地雷”。
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个政策到底是在“救”谁?
评论区有人问:“不是应该债务清零吗?”
清醒一点。
这不是“大赦天下”,这不是“债务清零”。
你看清楚那几个限定词:
“疫情以来”:划定时间,不是所有老赖都算。
“一定金额以下”:划定范围,欠几个亿的“老许”不在此列。
“且已归还贷款”:这是最最最核心的门槛!
这第三条,就筛选掉了99%的“老赖”和“躺平”的人。
这个政策,它救的,是那些在疫情期间倒了血霉,但人穷志不短,最后咬着牙把钱还清了的“体面人”。
不过评论区还是出现了第二种的声音。
有人说:“过来人告诉大家,我债务还清了,再苦再难我都没再去贷款办理,信用卡。怕了。”
下面有人回复:“欠过的都清醒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还沉醉在超前消费当中无法自拔。”
这就是这个政策最大的“博弈点”。
央行的剧本是:我把你从黑名单里放出来,你(超千万人)就敢去消费(1.2万亿)。
但民间的剧本是:我好不容易从坑里爬出来了,我怕了,我再也不借了。
央行可以“清零”你的征信,但它能“清零”你的“心理阴影”吗?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说白了,这个政策,它不是一个“福利”,它是一个“邀请”。
它是在邀请那些“被卡住”的优质客户,重新回到“牌桌”上来。
而“牌桌”的另一边,银行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了?
是不是该把那个18.85%的“天价”利率往下降一降?(评论区说:超低利息,大家才会一直用)
是不是该把那个“贷款查询”的“地狱Bug”给改一改?
是不是该把“巴结大户,欺负小户”的“势利眼”给收一收?
就像广东、浙江在试点的“个人破产”制度一样,那才是长远的“解药”。
总而言之,央行这次“救征信”,是“庙堂”迈出的关键一步。它不是在发善心,它是在“疏通”整个金融系统的“毛细血管”。
但血管要真能通畅,光靠“庙堂”的政策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江湖”的信任。
而信任,比黄金还贵。它需要银行们用更透明的规则、更公平的利率、更有人情味的制度,一点一点地赚回来。
毕竟,一个“清零”的好政策,如果换来的是“让银行自己玩去吧”的嘲讽,那真正“逾期”的,可能就不只是个人了。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