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底色、金色花卉纹样,一人多高的达拉木马醒目地站在进博会5.1馆的同名展位中央,向来往宾客展示瑞典400年国民IP的风采。 2025年恰逢中瑞建交75周年,瑞典作为本届主宾国,让这尊红遍全球的文化IP在进博会首次亮相。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时,北欧贸易协会会长林文敦(Per Linden)表示,希望借助达拉木马拉近瑞中两国距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林文敦告诉晨报记者,这只红扑扑的木马可不简单——17世纪开始,它就是伐木工人的思乡信物和“无字家书”,如今已成为瑞典的“文化代言人”。“明年是中国的马年,所以我们带来了达拉木马,希望把两种不同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两者有相似的符号,有助于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他还说:“我1985年第一次来到上海,觉得上海非常好,后来干脆搬到这里居住。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善、消费市场广阔,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我参加了8年进博会,是一名全勤生,我们都认为进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新的产品和外国文化都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无字家书”成为跨越国界的匠心符号
展区里,记者看到,从掌心大小的迷你木马摆件,到可以日常使用的首饰、餐盘,超百款周边汇集一堂。
一只只红色的达拉木马承载着瑞典森林的原木气息、百年手工雕刻的温度,以及北欧文化里对平安、传承、与好运的温柔期许。红色漆面是天然矿物颜料,也与“中国红”形成巧妙呼应,花纹藏着瑞典国旗彩蛋,每一只都是纯手工雕琢,没有重样。“这是跨越国界的匠心符号,也是想与你们分享的生活小确幸。”林文敦说。
他告诉晨报记者,在瑞典,人们把达拉木马称作来自北欧森林的红色精灵。它的背后有一个温暖的故事——17世纪时,瑞典达拉纳省的伐木工人需要离家数月,在森林里劳作。为了缓解对孩子的思念,他们以身边的松木为原料,刻出小巧的木马,带回家作为给孩子的礼物。
![]()
在伐木场烟雾袅袅的木屋里,远离家人的匠人们在煤油灯摇曳的光晕中,拾起百年松木的边角料,以刀为笔,将绵长的思念与父爱注入细微的刻痕。圆润的马背像是孩子稚拙的轮廓,微翘的尾翼是记忆中欢快的姿态。每一匹原木色木马都是一封无字家书,有人还在马腹悄悄刻下子女名字,成为漫长冬夜里温暖的情感寄托。
![]()
75年的友谊要用可爱来见证
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两米高的红色木马驮着瑞典乡村的质朴与坚韧亮相,也让木马的名字广为传播。而在本次进博会,现场的互动活动更是吸引参观者在展位前排起了长龙。“75年的友谊,要用可爱来见证!”现场工作人员说。
![]()
拿起展架上一匹原木色的小马,林文敦向记者介绍说,最初的达拉木马保留着原木本色,直至十九世纪中期,邂逅了来自法伦铜矿的“法伦红”颜料,为木马披上了象征温暖、幸运与生命力的外衣。这红色里,藏着瑞典的地理密码——原料来自达拉纳特有的Falu Gruva矿石提炼出的朱砂。匠人再以笔尖勾勒,让白、绿、黄、蓝如锡利扬湖的波光与铃兰花海般,在马鞍处轻盈流转。
![]()
从此,这红底彩绘的木马,成为达拉纳走向世界的名片,以及世界认识瑞典的重要窗口。
从一块木头到“会讲故事的马,要经历12道工序,耗时近两月
从一块木头到“会讲故事的马”,每匹达拉木马均由瑞典非遗传承人手工雕刻,从木料甄选到纹样彩绘需历经12道工序,耗时近两个月。马身上手绘的“Kurbits”花纹,灵感源自当地教堂壁画,因纯手工艺而无一相同,已成为其独特的“身份证”。
![]()
林文敦告诉记者,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达拉木马品牌便以“文化互鉴”为己任,持续探索中瑞元素的创新融合,并在此次进博会中将展位打造为中瑞文化对话的“沉浸式空间”。此次首发的“中瑞建交75周年特别款”木马,以瑞典传统纹样为底,融入中国朱红与青花蓝碰撞出独特美感。限定款冰箱贴则将达拉木马轮廓与上海外滩天际线巧妙结合,成为跨文化设计的代表作。“达拉木马不仅是工艺品,更是中瑞友谊的使者。”他说。
受制于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达拉木马长期面临产量瓶颈。如今,瑞典展商已启动本土化生产,在中国打造以达拉木马为设计元素的系列产品。林文敦认为,中国制造业体系完善、消费市场广阔,未来中国与瑞典乃至整个欧洲都处于深化联系的机遇期,希望以达拉木马合作为契机,推动各方加强对接,在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中发掘新机遇,实现服务全球市场的共同目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