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半导体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日本悄然对中国祭出一记“无形重拳”,引发国际舆论震动。西方媒体甚至评价:这一招,比美国的强硬制裁更为隐蔽且致命。
![]()
其真实意图令人警觉——不是阻止中国获取新设备,而是让国内数千台正在运行的光刻机逐步失去功能,最终沦为无法运转的“金属残骸”。
这并非虚构危机,而是日本以非军事化手段实施系统性压制的真实写照,目标直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支柱。
![]()
但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日本真能凭借此举左右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运吗?
日本的“绞杀”
当全球注意力仍聚焦于美国如何通过EUV光刻机禁令封锁中国通往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技术通道时,另一场静默却更具破坏力的围剿已由日本悄然铺开。
![]()
外媒普遍指出,这种策略“比美方更狠、更精细”,因为它不靠明面禁令,而是从根基上削弱现有产能的可持续性。
美国的做法是遏制“未来增长”,而日本则选择攻击“当前生存”——将矛头精准对准支撑中国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的成熟制程产线。
![]()
他们的终极图谋极为冷酷:使中国芯片工厂中那些价值连城的DUV光刻机,在缺乏维保与耗材的情况下,逐渐停摆,直至经济意义上彻底报废。
这场打击没有硝烟,却步步为营。日本通过掌控“备件供应、技术支持、核心材料”三大命脉,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封锁体系。
![]()
首先是在设备维修环节实施精准断供。自2023年日本出台涵盖23类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清单以来,原本可快速通关的零部件如今必须逐案审批,流程变得异常严苛和漫长。
对中国而言,这是致命软肋。目前国产高端晶圆厂中超过90%的光刻机依赖进口,尤其是尼康、佳能的DUV机型广泛用于成熟工艺节点。一旦某个微小部件被卡住,整条生产线可能被迫长期闲置。
![]()
其次是切断远程技术服务支持。以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为代表的日本龙头企业,已全面停止对中国客户的在线诊断与远程调试服务。
现代光刻设备是高度复杂的软硬件集成系统,日常运行中频繁出现参数漂移或软件报错,若无原厂工程师实时协助,故障排查周期将成倍延长。
![]()
设备长时间停机直接导致生产节奏紊乱,最严重后果体现在产品良率上——一旦波动加剧,合格芯片比例骤降,每片晶圆损失可达数百万美元。
久而久之,即便机器物理完好,也因经济效益归零而实质“死亡”。
最后是对关键耗材的隐性控制,尤以光刻胶最为典型。如果说光刻机是“印刷母机”,那么光刻胶就是不可或缺的“显影墨水”。
![]()
在该领域,日本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全球市场七成以上份额掌握在日本手中;而在高端ArF与EUV光刻胶方面,其控制力接近垄断,特别是EUV级别产品,市占率高达96.7%。
他们并未采取公开禁运,而是玩起“不确定性战术”。2023年6月,信越化学突然宣布因“原料短缺”,暂停向部分中国企业供货KrF光刻胶;JSR则大幅拖延交付周期,并附加额外审查条款,要求签署严格的用途承诺书。
![]()
这种若即若离、随时可能中断的供应模式,令中国厂商陷入持续焦虑之中。无法预判原材料到货时间,就难以安排稳定排产计划,研发进度也被迫放缓。这种心理震慑效应远超正式禁令本身。
也割伤自己
不过,这套看似精密的“软刀子”战略,实则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刺向对手的同时,也深深扎进了日本自身的产业肌体。
![]()
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损失,更唤醒了那段曾被刻意遗忘的历史伤痛。
最直观的影响来自市场的急剧萎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光刻胶消费国,仅2024年市场规模便突破114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
这里曾是日本化工巨头们的利润高地。例如尼康,在2023年前约有三成收入来自中国市场。随着限制政策加码,订单迅速下滑,营收占比断崖式下跌。
东京电子、JSR、TOK(东京应化)等企业相继发布财报预警:对华销售额同比锐减,其中JSR在2024年下半年降幅达22%,TOK更是录得十年来首次年度亏损。
![]()
据一位匿名日本化学企业高管透露,由于中国客户采购量骤降,部分专用产线已进入减产状态,裁员也在内部讨论之中。
比短期财务冲击更深远的是战略层面的风险。日本半导体产业协会(SEAJ)曾发布预测:一旦中国实现关键技术自主替代,日本企业或将永久丧失全球40%以上的市场份额。
![]()
这意味着,他们亲手点燃的这场封锁战,最终可能培育出一个技术更完整、成本更低、且不再依赖日本供应链的强大竞争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今日的施压者,正是昨日的受害者。回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一度雄踞世界之巅,全球占有率超过50%。正是美国祭出高额惩罚性关税与核心技术封锁,才将其打压至不足10%的边缘地位。
![]()
那段被扼住咽喉的屈辱过往,似乎未能转化为智慧与反思。相反,如今的日本决策层选择了复制当年的打压逻辑,甚至变本加厉地施加于邻国。这种历史轮回式的短视行为,令人唏嘘不已。
绝境催生的自强之路
外部压力如雷霆万钧,虽令人痛彻心扉,却也彻底击碎了某些人长久以来“引进即可替代”“采购胜于研发”的幻想。
![]()
这场危机反而成为中国半导体全链条自主创新的强力催化剂,推动整个行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突围。
国家意志空前凝聚,“新型举国体制”全面激活。那些过去因投入大、回报慢、风险高而被搁置的关键项目,如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倾斜。
![]()
资本加速涌入,仅2024年一年,针对光刻胶、光学系统、精密运动平台等核心子系统的产业投资总额已逾200亿元。
政策扶持同步跟进,《“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并对相关企业实行“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极大降低了初创企业的生存门槛。
![]()
一批曾经默默无闻的“备份力量”开始登上主舞台,加快商业化进程。一场覆盖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的全面攻坚战正在多点开花。
在最为核心的装备领域,上海微电子(SMEE)于2024年底成功交付首台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样机。这一成果的意义远超单一产品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被誉为“工业皇冠明珠”的光刻机技术上,终于迈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
![]()
尽管距离ASML的EUV水平仍有差距,但该机型有望满足成熟制程升级需求,缓解DUV设备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材料端,突破同样喜人。南大光电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已完成产线验证并实现小批量供货,虽暂用于14纳米以上非关键层,但已打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晶瑞电材与北京科华的KrF光刻胶则实现规模化量产,有效填补了成熟工艺段的供应缺口,初步缓解“断胶”风险。
![]()
外界封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国产替代周期——原预计需5至8年的追赶路径,如今有望缩短至3至5年。
这场自救行动早已超越个别企业范畴,演变为整个产业链的协同重构。华为明确提出“全链条去美化”战略,倒逼上游供应商加速国产化进程。
就连下游新能源巨头宁德时代,也开始布局半导体材料投资,显示出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构筑安全屏障的决心。
![]()
面对围堵,中国亦非被动承受。2023年7月,我国正式对镓、锗两种战略性稀有金属实施出口管制。
此举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一次精准反制,展示出我们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反制能力,形成一张潜在的“反制盾牌”。
![]()
与此同时,人才战略全面升级。通过高校联合培养、全球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及企业端极具竞争力的股权激励机制,正全力补足高端复合型人才短板。
无论是物理设备还是智力资源,我们都在为未来的独立发展夯实地基。
结语
回顾这段历程,日本精心策划的“软性绞杀”确实在短期内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震荡,多个环节一度濒临断裂边缘。
![]()
但从长远视角审视,这一系列打压非但未能达成“一击毙命”的目的,反而成为激发民族科技觉醒的强烈信号。
它像一剂苦涩却高效的强心针,迫使整个产业摆脱路径依赖,重新审视自主创新的根本价值。
真正的核心技术,从来不会在舒适区诞生,而是在一次次被封锁、被孤立、被逼入死角的过程中,硬生生闯出来、磨出来、造出来的。
![]()
信息来源:
1.《中国拿到论文也造不出EUV?日本光刻胶巨头JSR被批“傲慢”》观家者网 2022-05-24 07:27
![]()
2.《让中国的光刻机变废铁?美国高官的话,把网友气笑了》电子工程网 2023-11-13 09:22
![]()
3.《借势美国遏华,日本半导体想卷土重来》环球时报 2023-10-21 06:46 北京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