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来,英国《金融时报》引用美国情报部门的说法,抛出所谓“华为借助与阿联酋G42合作窃取AI技术,用于中国导弹研发”的荒诞指控,在国际舆论中掀起了一波刻意制造的风波。
2
美国为何反复炮制这类漏洞频出的虚假叙事?是出于对事实的无视,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地缘科技战略意图?中国在高端导弹领域的技术跃升,究竟是依靠自主攻关,还是真如美方所言依赖“技术剽窃”?
3
小李将带您逐层剖析这场舆论操弄的真实图景,还原事件的技术逻辑链条,揭示西方霸权话语体系下的认知战手段,并深入探讨中国科技力量如何在围堵中实现突破,展现真正的大国科技自信与战略定力。
![]()
4
叙事拆解
5
《金融时报》所渲染的这则“重磅消息”,表面看似乎具备一定说服力:有美国情报机构“背书”,有华为与G42真实存在的商业合作,又涉及高度敏感的军事技术话题,三者叠加构成一条看似严密的叙事链条。
6
然而只要稍加推敲,便能发现其从基础事实到技术可行性,再到时间顺序,处处充斥着无法弥合的逻辑断裂与常识性错误。
7
首先必须厘清的是,华为与G42的合作性质清晰明确——属于民用人工智能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正常跨国商业协作。
8
华为向G42提供的主要是高性能计算设备、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及云计算平台支持,服务对象集中于智慧城市、医疗数据分析、能源管理等非军事应用场景,严格遵循国际通行的民用技术标准与合规流程。
![]()
9
而美方无端关联的“提升导弹飞行路径优化能力”的指控,则指向高精度制导控制系统,这是典型的军用尖端技术领域,与通用型AI算法存在本质区别。
10
现代导弹制导系统不仅要求极高的实时响应速度,还需集成惯性导航、卫星定位、雷达识别、抗电子干扰、动态目标追踪等多项复杂子系统,且必须通过严苛的环境适应性测试。
11
相比之下,民用AI模型主要聚焦数据建模、模式识别与资源调度效率,二者在设计目标、运行环境和技术验证机制上完全不同,根本无法直接迁移或套用。
12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关键时间节点上的硬伤。我国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霹雳-15的研发工作早在2010年前后即已启动,2014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2015年其外贸型号霹雳-15E已正式亮相并出口海外。
![]()
13
反观被指为“技术来源”的阿联酋G42公司,成立于2018年,华为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的时间更是迟至2020年之后。
14
这意味着当双方开始接触时,霹雳-15早已完成定型试验并批量列装部队多年。所谓“利用未来合作反哺过去成果”的说法,完全违背基本因果律,堪称现代版“倒果为因”的闹剧。
15
G42作为一家专注于民用AI应用的企业,业务重心在于智能城市、遥感卫星图像分析和生命科学计算等领域,既无权限访问任何国家的军事核心参数,也不具备开发武器系统的工程能力。
16
在全球军工体系中,涉及精确制导、弹道控制、隐身突防等关键技术均受到严格的出口管制与内部保密协议约束,仅限特定国防承包商及政府机构掌握。
![]()
17
将一家纯粹的民间科技企业强行纳入军事技术传播链条,暴露了美方为构建政治叙事不惜践踏行业规律与技术常识的极端行径。
18
动机深挖
19
美国执意散布此类明显站不住脚的言论,并非偶然为之,而是其全球科技遏制战略中的精心布局,每一环操作都服务于多重地缘政治目的。
20
第一重目的在于施压中东盟友,阻断中阿之间日益深化的科技协同进程。
21
阿联酋近年来积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枢纽,G42正是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载体。华为在5G通信、算力网络和云架构方面的领先优势,使双方合作具备广阔前景。
![]()
22
这种基于互利共赢的技术互动,却触动了美国维护单极科技秩序的神经。
23
由于直接干预可能引发外交反弹,美方选择以“匿名情报泄露”形式释放虚假信息,制造“与中国合作=威胁美国安全”的恐慌氛围。
24
2023年中阿部分合作项目的暂停,正是这一舆论操控策略的实际成效体现。
25
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强对盟友的技术绑定,从禁止使用中国5G设备到干预第三方国家与中国企业的数据中心合作,其根本诉求是构建封闭的“科技同盟圈”,排除任何可能动摇其主导地位的技术生态竞争者。
![]()
26
第二重目的在于延续对华为的污名化攻势,进一步压缩其国际生存空间。
27
自华为5G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以来,美国便将其视为眼中钉,采取包括芯片断供、实体清单制裁、外交游说等多种手段进行围剿。
28
此次将华为卷入“导弹研发”议题,是一次典型的升级版舆论攻击,企图将其塑造为“潜在军事威胁”,诱导其他国家在采购通信设备或建设数字基建时产生顾虑。
![]()
29
第三重目的在于放大“中国科技威胁论”,营造阵营对立氛围,威慑其他有意与中国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的国家。
30
面对全球科技格局向多极化演进的趋势,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能力和产业经验加快本国数字化转型。
31
美国对此深感不安,于是频繁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传递“若与华合作,必遭美报复”的隐性警告。
32
这种胁迫式外交的本质,是以霸权逻辑绑架他国发展主权,试图维系自身在全球技术规则制定中的垄断地位。但现实表明,越来越多国家正逐渐识破这套话术,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附庸。
![]()
33
格局透视
34
这场由美国主导的舆论风暴,实质上折射出其对中国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深层焦虑。
35
当霹雳-15凭借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和智能拦截算法,跻身世界同类导弹前列;
36
当外界推测的霹雳-17展现出超远射程、强机动变轨与高度自主决策能力,预示下一代空战规则的重塑潜力,美国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差距,更是对其长期掌控军事科技话语权的根本挑战。
37
正如任正非曾一针见血指出:“连美国自己都没搞出来的东西,我上哪儿去偷?”这句话不仅揭穿了谎言本身的荒谬性,更道出了中国科技崛起的核心密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38
中国的科技飞跃,从来不是靠模仿或窃取,而是建立在数十年持续投入、大规模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引导的基础之上。
39
以导弹技术为例,从早期仿研起步,到如今多个型号实现反超,背后凝聚的是成千上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军工院所的系统协作,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结晶。
40
即便在美国全方位封锁的压力下,中国科技企业仍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替代进口元器件,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
41
正是在这种逆境中锤炼出的技术韧性,让中国创新体系愈发稳固坚实。
![]()
42
这场认知战也带来深刻启示:在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仍呈现“西强东弱”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出击,用扎实成果回应不实指控。
43
美国之所以能屡次借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关键在于其掌控主流媒体渠道与话语定义权。
44
对此,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外沟通能力,通过公开技术白皮书、举办国际技术论坛、推进项目透明化等方式,增进外界对中国科技发展路径的理解。
45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认清美国“以安全之名行排他之实”的真实意图,中国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联合尊重科技伦理、倡导公平竞争的伙伴,共同构建多元共治的全球科技治理新秩序。
46
长远来看,美国推行科技阵营化、搞技术脱钩的做法,终将削弱其自身创新能力,并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
47
结语
48
将科技进步工具化、武器化,服务于霸权维持,只会加速自身的孤立与衰落。
49
而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举的发展道路,既牢牢把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主动权,也赢得了广大新兴市场的信任与合作意愿。
50
这场围绕“技术盗窃”的闹剧,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可笑的注脚。当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达到足够高度,创新根基深植于本土土壤之时,任何无端指责与恶意抹黑都将失去效力。真理不在谣言之中,而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在工程师的图纸上,在一次次突破封锁的实践中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