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一笔定乾坤!
2024年11月3日至4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首脑米舒斯京正式访华,开启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的高规格对话。这场在北京举行的高层互动,不仅延续了两国长达近三十年的战略沟通传统,更以密集签署八项关键协议的方式,掀开了双边关系的新篇章。
![]()
自1996年建立年度会晤机制以来,中俄总理间的交流从未中断,即便在全球局势剧烈震荡的年份也始终保持稳定节奏。这种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早已超越简单的外交礼仪,成为观察两大邻国战略协调的重要窗口。而此次访问在形式之外释放出的实质信号,远超“例行安排”的范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双方最终敲定了涵盖人文交流、风险防控以及核能开发等领域的八份合作文件。这些成果并非象征性表态,而是具体落地的合作框架,清晰表明两国正在将战略互信转化为可执行、可持续的联合行动体系,其背后所传递的地缘政治信息极为深远。
![]()
人民币才是硬通货
当米舒斯京在人民大会堂执笔落签的那一刻,那一声轻响,实则如惊雷般震动国际金融格局。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外交签字仪式,更是对现行美元主导体系的一次有力回应。
这一笔,划破了西方精心构筑的经济围堵网。面对欧盟持续推出的第十九轮对俄制裁措施,以及美国针对俄罗斯能源巨头实施的精准封锁,中俄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作出反击——构建一个不依赖美元清算通道的独立经贸循环系统。
![]()
在这一体系中,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货币不再是美元或欧元,而是人民币。数据显示,当前中俄双边贸易结算中,外币使用比例已降至历史低位,人民币正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油气交易领域尤为明显:2023年,双方约四成能源合同采用本币直接结算,人民币与卢布之间的兑换规模同比激增三倍。
俄罗斯央行更是出台专项政策,为参与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便利通道,并减免相关操作费用。此举相当于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层面,为“去美元化”进程铺设轨道,进一步强化本国经济对外部金融冲击的抵御能力。
![]()
与此同时,能源合作持续深化。今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原油总量已达1.0847亿吨,占全国总进口量的18.7%,构成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支柱。这些资源通过“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市场,该管线预计将于2025年实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满负荷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新的远东线路建设稳步推进,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届时将新增每年100亿立方米供气能力。若“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最终获批,中俄天然气年输送总量有望逼近1000亿立方米大关,这将极大缓解俄罗斯因失去欧洲市场所带来的财政压力。
![]()
农业合作同样取得突破。本次签署的文件中包含建立跨境植物疫病联防机制的内容,专门应对马铃薯甲虫等重大农业害虫威胁。这项技术安排有效扫清了俄罗斯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障碍,推动其牛肉、乳制品出口量在今年实现显著跃升。
华盛顿的算盘破灭
此次高层互动的时间节点极具深意。就在米舒斯京抵京四天前,中美代表刚刚在韩国釜山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高级别会谈。在此背景下,俄总理的到访及其达成的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无异于向世界宣告:美国长期推行的“联俄制华”战略幻想已然彻底落空。
![]()
长期以来,部分美国政界人士始终寄望于利用俄美关系裂痕尚未完全固化之际,拉拢莫斯科共同遏制北京的发展势头。然而现实发展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采取强硬制裁政策,反而促使俄方加速转向东方,与中国形成更加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
就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也曾公开批评拜登与奥巴马政府的对俄策略,称其“把俄罗斯亲手推向了中国”。如今的事实印证了这一判断:面对外部高压,中俄非但没有疏远,反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维度实现了深度绑定。
![]()
米舒斯京在会谈期间明确指出,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高水平”,并强调这一态势仍在不断加强。这番表态不仅是对中方的肯定,更是对某些试图挑拨两国关系的外部势力发出的清晰警告:分裂中俄的企图注定徒劳。
这种坚定不移的合作姿态,正在产生广泛的国际示范效应。巴西、印度、南非等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从中看到一条可行路径——即使面临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依然可以通过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空间。
![]()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东看”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方向。普京政府深知,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背景下,深化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是确保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
深度捆绑
如果说能源与贸易合作构成了当下中俄关系的基石,那么此次签署的高科技合作协议,则描绘出两国携手迈向未来的宏伟蓝图。
在八项成果文件中,民用核能合作协定尤为突出。核技术属于尖端科技领域,涉及国家安全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此类合作的前提是极高水平的战略互信与技术兼容性。双方不仅将在核电站建设与运维方面展开协作,还计划共同研发新一代反应堆技术,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两国正式敲定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能源系统的合作协议。该项目旨在为未来月球基地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标志着中俄合作已延伸至太空探索这一最前沿领域。这不是一次短期的技术对接,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科学工程联合体。
这意味着,两国正在合力打造一个脱离西方主导技术标准之外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从地面能源网络到地外空间设施,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装备制造,一条完整的非西方技术链条正在成型。
![]()
这种基于共同愿景与深度信任的科技联盟,其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单一贸易数据的增长。它代表着一种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诞生——不依附、不对抗、不受制于第三方干预,具备自我演进与持续创新能力。
结语
因此,米舒斯京在人民大会堂的那一笔,绝非寻常外交程序中的简单收尾。它既是构筑抗压型经济循环的关键落子,也是终结美国“分而治之”战略图谋的明确宣示,更是启动一场跨越地球边界的科技协同革命的起点。
从1996年首次定期会晤至今,三十轮对话见证了中俄关系由初期的功能性合作,逐步升华为命运相连的战略共同体。事实再次证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真正的力量并不总是来自军事威慑或经济制裁,有时,一支笔下的协议,更能重塑世界的运行规则。
![]()
信息来源:
1.《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202511/0418:21:12来源:新华网
![]()
2.《米舒斯京:尽管受到西方制裁,俄中关系正处于最高水平并仍继续发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11-0315:40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