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言人11月4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表示愿意向印度分享空气质量治理经验。此刻的德里正被灰色雾霾笼罩,学校停课、航班中断,而北京街头的人们却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蓝天。
十年前同样饱受雾霾困扰的两个首都,如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印度当下的空气危机,其实是一场人为与环境因素交织成的完美风暴。
![]()
根据IQAir最新数据,印度2024年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50.6微克/立方米,超出世卫组织年度指导值近11倍,位列全球污染第五大国。进入11月以来,德里、加尔各答等城市空气质量指数频频突破200大关,局部地区PM2.5浓度甚至达到世卫建议值的25倍以上。
换句话说,印度民众每口呼吸都混杂着远超安全标准的细微颗粒物。
![]()
《柳叶刀-全球健康》的研究估计,2009至2019年间印度有380万死亡病例与空气污染相关。印度环境部长却公开表示,“还没有哪份死亡证明表明死者是因为空气污染而死”。这种官方表态与科学事实之间的落差,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问题的深层症结。
德里并非没有尝试过治理——他们最近的人工降雨实验就成了热议焦点。
![]()
当地政府与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合作,动用两架飞机在市区上空释放碘化银和氯化钠颗粒。可惜由于云层稀薄、大气湿度不足20%,这场试图以人工降雨驱散雾霾的行动最终宣告失败。一位居民无奈地说:“下一天雨能改变什么呢?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随后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新德里冬季气候干燥、湿度极低,根本不具备持续人工增雨的条件。即便成功,效果也只能维持1到3天,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很快就会反弹。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既成本高昂又存在科学不确定性。
![]()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让印度的空气污染陷入僵局?
农作物焚烧无疑是头号元凶。北部各邦大规模的秸秆焚烧与停滞的大气条件结合,形成了厚重的污染带。再加上居民取暖使用的煤炭和生物质燃料,以及车辆、工业和建筑业的持续排放,共同构成了污染源的“主力军”。
![]()
冬季的低温逆温现象更是雪上加霜——它像锅盖一样把污染物牢牢扣在地表。于是每年这个时候,整个印度北部就变成了一个密闭的毒气室。
面对这样复杂的污染网络,印度环境专家Ritwick Dutta直言不讳:“这种情况是30年来污染治理不善的结果。”他在分析中进一步指出,“中央政府已经卸下其所有的责任,而目前国家污染控制委员会人员不足且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任何机制来确保实施。”
![]()
治理失灵背后,是执行力的严重缺失。
当北京在2013年全面向污染宣战时,德里还在组建各种委员会和小组进行无休止的辩论。印度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Sumit Sharma点出关键:“印度仍然依靠特别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其缺乏的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方法。”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透明度问题。报告显示德里88%的监测站违反了官方指导方针,一些洒水车专门出现在空气污染传感器周围,人为降低监测数据。当公众对官方数据失去信任,任何治理措施都会事倍功半。
![]()
反观北京的打法,完全是一场系统化战役。
201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清洁空气行动。京津冀地区的燃煤锅炉数量从5万余台锐减至500台左右,北京大规模采用电动公交车替代柴油车,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扩展到879公里。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车占比已突破40%。
科技成了北京的“隐形部队”。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构建了超过20万个点位的智慧感知网络,开发出20多种污染精准监管算法。
![]()
公众可以随时查看企业排污数据,将大气透明度转化为问责机制。
中印治理模式最根本的差异,或许在于对待问题的态度。
拿区域协调来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多层级协同、跨部门跨区域协作治理体系,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现了政策和行动的一体化。而印度各个受冬季烟雾影响最严重的邦与地区之间,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再看山西的转型——这个传统能源大省已全面关停淘汰了大量落后焦化产能,累计压减过剩焦化产能数千万吨。同步推进的超低排放改造,让焦化行业平均单位产品能耗较2020年下降近两成。
上海的工业源VOCs治理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从2007年起步,历经“一厂一策”到“一行一表、照表施治”的升级,形成了“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稳步推开”的推进模式。
![]()
这些都是中国在实战中摸索出的本土方案。
空气没有国界,呼吸权更是人类共同的基本权利。印度的雾霾绝非一国之事,它关乎整个地球村的生态福祉。在这里要点赞咱们的站位高度,中国的合作意愿,传递的不仅是治理经验,更是一种信念——蓝天不应是某些国家的特权,而是全人类都能共享的公共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