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美国有家叫Substrate的初创公司扔出个大消息,他们搞出了X射线光刻机,还说能把芯片制造成本砍去九成。
这家估值超70亿人民币的独角兽,野心不小,不仅要挑战荷兰ASML的光刻机霸主地位,甚至计划自己建晶圆厂,直接跟台积电掰手腕。
要知道,ASML一台设备能卖4亿美元,而Substrate团队才50人,这么个小团队,真能把行业巨头拉下马吗?
![]()
粒子加速器造芯片
Substrate选的X射线光刻技术,而ASML的EUV光刻机,用的是13.5纳米波长的极紫外光。
Substrate想:既然波长越短分辨率可能越高,那干脆用波长更短的X射线。这家公司靠粒子加速器产生X射线光源,波长在0.01到10纳米之间,确实比EUV短了不少,理论上优势很明显。
从他们公布的实验数据看,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12纳米的临界尺寸、13纳米的尖端间距,套刻精度还做到了1.6纳米。这些指标要是能在量产中落地,意味着现在先进制程必须做的多种曝光步骤,可能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
举个实际例子,台积电生产3纳米芯片得做14次EUV曝光,多一次曝光,就多一分成本,也多一分良率风险。Substrate说他们的技术能一次搞定,这才是真正能降成本的关键。
但麻烦也跟着来。X射线能量高、穿透性还强,在绝大多数材料表面几乎不反射。这个物理特性摆在这,要么用直写方式刻蚀晶圆,要么就得开发全新的反射镜系统。直写方式精度是高,可速度慢得让人着急。
![]()
ASML的EUV光刻机每小时能处理150片晶圆,可Substrate到现在都没公布自家设备的生产效率数据。并且,2024年初测试时,连空调系统的振动都能让设备出问题,这种稳定性,离量产还差得远呢。
另外,配套材料几乎都得从零开发。现在用的光刻胶是为EUV优化的,根本扛不住X射线的高能量轰击。像光罩、保护膜这些东西,目前行业里还是空白,得重新建供应链。ASML的EUV光刻机有10万多个零件,研发花了20年,投入超100亿美元。Substrate想在几年内走完人家几十年的路,难度可想而知。
![]()
垂直整合战略
Substrate的商业模式在半导体行业里,算是个“异类”。现在行业分工特别清晰:ASML做设备、台积电做代工、英伟达做设计,大家各管一摊,配合得挺默契。
但Substrate偏要打破这种分工,打算同时扮演ASML和台积电的角色,既造光刻机,又建晶圆厂,还想提供代工服务。
创始人Proud给出的理由是成本优势,说大部分工具都在内部生产,能通过降低工艺成本来压低芯片价格。按他的计划,先进晶圆厂的建设成本能从150亿美元降到“数十亿美元”,每片先进制程晶圆的成本从10万美元降到1万美元。
![]()
话说回来,建一座先进晶圆厂可不止买台设备那么简单。光刻只是几百道工艺里的一环,还需要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检测设备等等。Substrate要么自己把这些设备全做出来,要么就得说服应用材料、科磊这些供应商,配合他们的X射线光刻工艺做适配。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客户在哪?台积电、三星这些代工厂跟ASML合作了几十年,整套工艺流程、设计规则都是围绕EUV光刻机优化的。就算Substrate真能把晶圆成本降下来,芯片设计公司也得调整设计流程才能用,这笔转换成本谁愿意掏?
![]()
ASML的护城河
我们接着看技术层面,ASML这些年积累的壁垒,不是短时间内能突破的。他们在EUV领域握有超过1.1万项专利,从光源、光学系统到检测,全链条都覆盖了。Substrate的X射线技术就算真能做出来,也得小心翼翼绕开这些专利。
更重要的是,ASML的新一代High-NAEUV光刻机已经在路上了。这种设备的数值孔径达到0.55,套刻精度能做到0.9纳米,量产良率超过90%。台积电和三星都已经下了订单,预计2025年就能量产。
![]()
Substrate的实验室数据确实不错,但几张漂亮的测试图片是一回事,在300毫米晶圆上以每小时几十片的速度稳定重复生产,又是另一回事。像热管理、振动控制、光学系统稳定性这些问题,到了量产阶段会层出不穷,哪一个没解决好都不行。
产业生态也是个大问题。伯恩斯坦分析师David Dai指出,Substrate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行业支持。ASML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这些客户,在EDA工具、工艺节点定义上深度绑定,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现在新技术要想挤进来,需要整个产业链配合调整。但Substrate选择的垂直整合模式,恰恰断绝了这种合作的可能性,想单打独斗闯出来,太难了。
![]()
美国的芯片自主梦能实现吗
Substrate能冒出来,背后其实是美国想重塑芯片供应链的国家战略。创始人Proud原本是英国人,2019年专门放弃英国国籍加入美国,还给特朗普政府写过政策文件,呼吁启动芯片制造的“曼哈顿计划”。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看,这个项目确实有吸引力。EUV技术最早是美国国家实验室在上世纪90年代研发的,后来因为成本失控,才把技术转让给了ASML,导致现在先进光刻机完全依赖荷兰。
![]()
美国一直想在本土重建完整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可光刻机这个“卡脖子”环节,始终没找到解决方案。Substrate的X射线技术如果能成,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圆了他们的自主梦。
但从产业实际来看,这个梦不好圆。半导体制造是高度国际化分工的产业,ASML的光刻机需要德国蔡司的光学系统、美国Cymer的光源、日本的光刻胶,少了哪个都不行。就算Substrate能做出设备,也离不开全球供应链的支持。
![]()
现在全球能造先进光刻机的就ASML一家,日本尼康和佳能主要做中低端市场,中国上海微电子在推进28纳米光刻机。Substrate的加入,确实让竞争格局从“一家垄断”变成了“多条技术路线并存”,但短期内想撼动ASML的地位,基本不可能。
从中国这边看,Substrate的例子其实能给我们提个醒。光刻机技术并不是只有EUV这一条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技术路线都值得探索。关键不在于能不能搞出实验室成果,而在于能不能解决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工程化难题,以及能不能建立起配套的产业生态。
![]()
现在说Substrate会取代ASML,还太早了点,但它证明了,光刻机技术的竞赛,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信息来源:
ASML 官网【2025 Q3 Financial Results】
Substrate 官网【X-Ray Lithography for Next-Generati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Insights【Next-Generation Lithography Patent Landscape】
腾讯新闻【SemiAnalysis--X 射线光刻能否颠覆 ASML+TSMC 芯片制造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