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以为是正常售后退货退款,没想到竟是精心设计的骗局!”近日,山东潍坊经营家纺电商的毕女士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不到一个月时间,她的网店遭遇10笔虚假退货,对方用无效物流单号骗取退款,自己未收到一件退货却损失1300余元。
女电商讲述——
“对方提供的全是虚假物流单号,
根本无法追踪到退货轨迹”
毕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电商平台经营家纺已有2年多,今年10月起,她的店铺短时间内频繁收到来自山西忻州同一消费者的订单。对方每次收货后,都会以各类理由发起退货退款申请,且上传的物流单号格式规范,看似合规。
“店里忙的时候,售后审核难免有疏忽,有时赶上夜间休息或发货高峰,审核超时就会被平台自动退款。”毕女士说,等她发现长时间未收到退货、回头查证时,才发现“对方提供的全是虚假物流单号,根本无法追踪到退货轨迹”。
“最后我向收件人当地警方报了警,在警方的帮助下对方已经把钱退给我了。”毕女士表示,之所以希望曝光此事,是想提醒电商同行:处理退货退款时,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填写的快递单号,确认是虚假单号要及时处理并向平台提交证据;若遭遇诈骗,务必选择报警,尽可能挽回损失。
记者了解到,虚假退货骗款并非个例,不少电商从业者都曾遭遇类似情况,部分商家损失惨重。据媒体报道,2024年5月,某知名家纺品牌官方旗舰店遭人大量恶意下单,被人利用平台退货规则,通过虚假退货骗取退款,导致品牌损失上百万元。最终,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方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法学人士提醒——
即便单次涉案金额不高,
仍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中国法学会会员张允光表示,此类利用电商退货规则实施的虚假退货行为,本质是“虚构已退货事实、骗取商家退款”的欺诈行为,绝非简单的“维权不当”。
“从民事责任来看,涉事消费者违反《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和合同履行义务,商家有权要求其返还商品或货款,造成损失的还可依法主张赔偿。”张允光解释,从刑事责任来看,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实施虚假退货、累计数额较大,或通过注销账号、更换身份等方式逃避监管,其行为已符合《刑法》诈骗罪“虚构事实、非法占有”的构成要件,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张允光特别提醒,即便单次涉案金额不高,但多次实施、主观恶意明显的,仍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不法分子切莫心存侥幸触碰法律红线。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谢涛 编辑 刘梦雨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 029-8888 00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