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 医馆界
在中医人才多涌向大城市公立医院、连锁医馆寻求稳定平台与资源的行业趋势下,有一位青年中医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扎根基层。
在他看来,基层从不是“退而求其次” 的妥协,而是中医实践的沃土。也正因如此,他带着对中医的赤诚,在硬件简陋的基层环境中,以中医破局,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执业道路。
(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第二部分为对话,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补充了更多细节内容。)
01
父亲带他步入中医之门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对黄南说:“不如去学中医吧,家里没有人从事这个行业,自己能照顾自己,还能照顾家人。”
据黄南回忆,早年父亲身体不太好,曾在当地县医院治疗。当时县城以西医为主,中医发展十分落后,西医治疗不仅没能改善状况,父亲的身体反而越来越差。走投无路之下,黄南的父亲开始自学中医,令人欣慰的是,他通过自学调理慢慢痊愈。这让父亲深刻感受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有时中医能发挥作用,自此便对中医充满支持与热爱。
![]()
后来,父亲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不仅调理好自己,还会为家里人、同村村民以及朋友提供帮助。遇到有人身体不适,他便力所能及地帮忙诊治,不少人也在他的调理下恢复了健康。这让父亲越发觉得中医神奇且确有疗效,只是他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走上中医道路,于是便希望黄南能接续这条道路。
正因如此,黄南通过父亲对中医有了初步了解,但谈不上特别喜爱,也不算反感,心里便想着“既然父亲建议报考,那就填报吧”。于是,他的六个高考志愿全部填报了中医学专业。
当时第一志愿填报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分数公布后,他的分数恰好达到该校提档线,档案顺利投递,遗憾的是,最终未能被录取而滑档。彼时南阳理工学院在海南仅招收两名中药学专业学生,不招中医学专业,好在他的分数尚可,最终被中药学专业录取。
入学后,黄南因表现积极,被辅导员任命为军训期间的代理班长。借着与辅导员熟悉的契机,他询问能否转至中医学专业。“当时学校转专业的政策相对宽松,辅导员让我提交一份转专业申请即可,并且全程没有花费任何费用,也无需参加额外考试,军训结束后我便成功转专业。”
或许正是这段一波三折的求学经历,让他格外珍惜学习中医的机会。“虽多走了些弯路,但始终觉得庆幸,”采访时,黄南分享道。
本科初期,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让他陷入迷茫。课堂上的中医知识枯燥晦涩,课程设置侧重理论灌输,缺乏临床实践衔接,与他憧憬中“望闻问切、针药治病”的中医形象相去甚远,因此他内心渐渐对中医产生疏离感。在他看来,当时中医教学本身就处于探索与创新的阶段。全国范围内,大家都还不知道怎样的教学方式对中医而言是更好的——毕竟西医的教学体系相对更完善成熟,而中医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在那时候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整体的教学质量可能都不算太理想。
2017年五月份,黄南进入实习阶段。一开始在中国青年网下面的网站校园板块做编辑,实习前夕,他收到了中国青年网的实习邀请。一边是充满活力的新闻领域,一边是略显枯燥的中医专业,这让他陷入选择的徘徊和犹豫。
“真的,人只有真正面临必须做出的选择时,才能明确内心真正想要与想做的事。未到抉择时刻,往往难以清晰认知自身需求,而当选择无法回避时,内心真正的方向便会浮现。”他其实一直认可中医,此前没能专注学习,关键是对当时的教学模式不满。他有一种信念,如果能跟随一位优秀的中医老师学习,自己必然能学好。此外,这也是为了争一口气:父母全力支持自己的学业,若无法学好专业,既对不起家人,也辜负了自己。他需要一个证明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便是他当时的核心想法。
不过在他看来,当时在中国青年网做编辑的经历对他挺有帮助,“起码锻炼了文笔,这方面我能明显感受到变化,”黄南分享到。
02
来自导师的“考验”
2017年,黄南一边实习,一边考研。一战时他考研过线,但因报考院校分数过高,且不愿接受学硕调剂,首次考研失利;2018年二战,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上岸,并且如他所愿顺利考取云南中医药大学,在多方打听后他锁定云南省中医医院欧阳晓勇教授——一位在皮肤领域造诣深厚的中医。在他心中,“中医水平高”的标准从不是头衔,而是“能解决临床难题、用疗效说话”,而欧阳老师大量成功病例和经方诊疗思路,正是他所追寻的。
考研出成绩第二天,黄南立刻从海南飞往昆明拜见导师(此时还不是他的导师)。“当时,我对欧阳老师说,我想做您的学生,但他却直接拒绝我,说我太优秀了。”但失望之中他又透着点期待,也在琢磨着:老师会不会是在考验我的诚意?毕竟自己是真心想跟他学,所以没打退堂鼓,就跟老师直白说“我就想跟你,其他老师我都不考虑”。说完就直接跟着他上门诊,一直跟到复试结束,哪怕没确定能不能选上,也没中断过。
![]()
黄南导师的诊室
等复试过了,马上要交双选表的时候,老师才松口说“哎呀,我给你们签了吧”。当时他们三个同门,都是那天一起被老师签的双选表。这份“死心塌地”的坚持终于打动导师,黄南正式踏上中医临床之路。
刚跟随欧阳晓勇老师坐诊时,黄南也充满着质疑。“我的质疑来自于本科阶段薄弱的专业基础,让我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存疑,我甚至觉得‘中药治病更像巧合’。”直到一个特殊病例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他的认知。
一位患者因服用未上市化疗药,诱发了满脸血管瘤,痛苦不堪,辗转多家医院无果后求助中医。在欧阳老师辨证后开具3付中药,患者服用后血管瘤竟开始脱落。亲眼见证这一奇迹,黄南内心受到巨大震撼:“原来中医不是模糊的经验之谈,而是真能解决西医棘手问题的实用学科”。
从那以后,他全身心投入临床学习。硕士阶段(2019-2021年),他每天提前到诊室整理病例,下班后琢磨导师的诊疗思路,将许多病例的辨证逻辑、用药规律拆解分析。2021年硕士毕业后,他没有急于就业,而是在2022-2023年开启了一年的游学之旅,辗转北京、重庆、河南等地,拜访明医与民间中医。这段经历让他发现,“有实力的老师”未必都在大医院,有些民间医师虽无显赫头衔,却能凭借独特技法解决疑难杂症。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在全科诊疗能力上的不足——此前专注皮肤领域,对内科、妇科、儿科疾病的经验欠缺,这为后来转向全科埋下伏笔。
03
扎根县城,积累口碑
2024年,结束游学的黄南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放弃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前往县城私立医院独立坐诊。“比起光鲜的平台,我更需要能自由实践的临床土壤”,他坦言,县城患者群体更广泛,能接触到更多常见病、疑难病,更利于打磨诊疗技术。
![]()
黄南的诊室
然而,现实的挑战远超预期。医院硬件设施简陋,诊疗条件有限,最初他主要接诊皮肤病患者,但随着患者口碑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内科、妇科、儿科问题找上门。从专科到全科的转变,让他一度压力巨大——“很多病种之前接触较少,只能边学边治”。
为了克服硬件不足,他发挥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没有先进设备,就靠“望闻问切”精准辨证;缺乏高端药材,就用常用中药配伍优化方案。凭借扎实的疗效,他的日门诊量从最初的寥寥数人,逐渐增长到30-90人,积累了大批忠实患者。“基层患者很实在,只要能治好病,就会无条件信任你”,黄南说,这种来自患者的认可,成为他坚守县城的最大动力。
![]()
黄南近期某日的门诊量
04
回首和思考:没有人会比自己的起点更低
从2013年误打误撞进入中医行业,到2023年成为基层中医,十年的历程让黄南对中医行业有了深刻思考。
在专科与全科的选择上,他结合自身经历提出独到见解:“青年中医不必急于定型,先通过全科积累广泛临床经验,再根据兴趣深耕专科,更利于长远发展”。他认为,中医的整体性决定了全科思维的重要性,很多疾病并非孤立存在,“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皮肤问题也可能与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相关,全科经历能培养更全面的辨证视角,而专科深耕则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对于体制外青年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他有着清醒的认知:优势在于诊疗自由度高,能更灵活地践行中医理念;挑战则是缺乏稳定背书,初期需经历“坐冷板凳”的积累阶段。而他“不怕坐冷板凳,不在乎城市还是县城”的心态,源于对疗效的自信、对中医的自信——“只要有疗效,中医就有生命力,无论在哪里都能立足”。
在他看来,青年中医与工作单位的理想关系是“互相成就”:单位提供临床平台,医师用疗效为单位创造价值。在他所在的私立医院,这种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医院给予他诊疗自主权,而他的口碑也为医院带来了更多患者。
谈及自身起点,黄南笑称“没有人会比自己的起点更低”:高考滑档、本科基础薄弱、首战考研失利、工作环境简陋,但这些挫折反而让他更坚定“用疗效说话”的信念。如今,他已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2023年度优秀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未来他计划继续深耕基层,一方面打磨诊疗技术,另一方面也想分享临床经验,助力更多青年中医成长。
![]()
问答录
01
求学经历:转专业、实习与考研之路
◎医馆界:你觉得怎样的学生学中医比较快、比较合适?
黄南:首先要思维灵活,其次需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中医涉及不少文学相关内容,“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文学基础能让中医学习更轻松。还需要一定天赋,若见过中医实际疗效、积累了案例经验,清楚中医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方式,对中医有充足自信并主动钻研,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
◎医馆界:如果说你当时抵触中医,那西医呢?
黄南:我热爱中医,也不抵触西医,抵触的是当时的教学方式,和我对中医的热爱反差太大了。
◎医馆界:你觉得现在的中医教育和之前相比有变化吗?
黄南:变化很大。我们求学时临近毕业才推行跟师制,现在学生入学即分配导师,虽导师水平看个人运气,但模式贴近临床,学生课余可跟随导师坐诊,入学阶段就能接触临床工作。
◎医馆界:你当时是在哪里实习?
黄南:我的中医实践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大三暑假在南阳当地一所县中医院见习,参与科室轮转;大五临近毕业时,在南阳市中医院实习。
◎医馆界:17年考研过线却因报考学校分数高、拒绝调剂学硕,18年选择二战,是什么让你坚定要通过考研回归中医?
黄南:核心是对中医的热爱,大学没好好上课是客观因素,不代表热情减少。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当时专业水平不够,直接工作行医是害人,所以考研是最好的出路,能找优秀导师系统学习,对得起自己的热爱、家人的支持和未来患者的信任。
◎医馆界:你当时选择欧阳晓勇老师做研究生导师,有什么样的契机?
黄南:我通过一位中医水平很高的师兄了解到欧阳老师,这位师兄家开医馆,临床能力突出,我心想他认可的老师肯定不差。我一直把这位师兄当作学习目标,想向他看齐,所以坚信他推荐的导师值得追随,最终决定报考。
02
刻苦钻研与临床成长
◎医馆界:19-21年你的研究生三年是怎么度过的?
黄南:那段时间就像苦行僧,老师临床能力强但不擅长科研,我想着既要学好临床技能,也要多写论文帮老师总结经验,还能拿奖学金补贴生活。别人出去玩的时候,我要么看书要么写论文,曾连续三个月每月完成一篇论文,把老师都吓到了,他还劝我少写点留着以后用。
◎医馆界:这段时间你取得了哪些成果?
黄南:最后我顺利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这好像是师门首例,还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
黄南获得奖学金
◎医馆界:你研究生毕业之后没有想读博吗?
黄南:有过读博想法,但英语水平不足,没通过读博的英语考核,而且觉得未必能遇到比现在更优秀的导师,综合考量后,觉得走临床这条路更适合自己。
◎医馆界:你当时的导师一周出几次门诊?你跟诊情况如何?
黄南:老师一开始一周出门诊4次,后来加了夜门诊变成5次。我一周最少跟2次,大多时候跟3次,偶尔还跟夜门诊,一周能跟到4次,因为门诊跟的多,所以学的也多,当然老师的知识体系、临床思路是不断更新的,直到今天,我还是梦想着有机会能去跟老师的门诊学习。
◎医馆界:你跟老师的时候,主要做哪些工作?会帮他打处方吗?
黄南:什么都做,门诊有明确分工,有人抄门诊日记、教病人熬药讲忌口,有人叫号,我也会帮老师用电脑开处方。老师开方有模板,模板外要加的药、剂量得我们自己定,第一次不确定老师会告知,第二次还不知道就会被骂。
◎医馆界:你有没有被老师骂过?
黄南:比较少,因为有师兄师姐提前教我们用量。比如老师说要加某味药,师姐会在对面悄悄提示剂量,这种互助老师是允许的,很多用量知识也需要重复记忆。
◎医馆界:老师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怎样的?
黄南: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诊疗全流程。病人坐下后,每个学生都能去把脉、看舌象,老师会随机提问辨证用药思路,让我们轮流回答。开处方特别锻炼人,我们得先自己想方剂、加药和剂量,再跟老师的方案对比,慢慢就能记住用药规律。
◎医馆界:一般科室里有多少学生跟着门诊?老师会拒绝学生吗?
黄南:不一定,少的时候五六个,最多的时候有19个,一屋子都是学生,病人进来都有点害怕。老师不会拒绝学生,只要来跟门诊都一视同仁地教,除非对病人不好、在诊室捣乱才会骂,态度端正的话来多少他都愿意带。
◎医馆界:你一开始跟门诊的时候,有没有质疑的态度?源自什么?
黄南:有过,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本科教学和临床脱节严重,没见过太多中医治病的实打实例,对“中医到底能不能真正看好病”有不确定,会琢磨老师的方子和辨证思路靠谱吗;二是对自己不自信,很多方剂、药性记不牢,老师提问常卡壳,对比师兄师姐的差距,会质疑自己能不能学好。不过这种质疑没持续多久,看到老师治好很多疑难病,自己也掌握了辨证思路,就变成了信服和底气。
◎医馆界:你之前提到,越喜欢一件东西可能越会质疑,这种心态在接触中医和导师时也存在吗?
黄南:对,这是正常过程。就像买喜欢的衣服会仔细问质量一样,别人都说我导师临床水平高、中医好用,我得自己去验证——毕竟没亲身实践过,心里总有点不确定。只有自己验证下来,确认老师确实厉害、中医确实能治病,才会真正信服,这种认可比别人说再多都管用。
◎医馆界:那位血管瘤患者经老师三副中药改善,当时给你带来了怎样的认知冲击?
黄南:完全颠覆了我对中医的认知!那是研一刚入学没多久,病人的病症看着就棘手,我帮老师开方时还琢磨这么简单的药能有用吗。结果第二次复诊,病人的血管瘤就像熟了的苹果一样枯萎脱落,太震撼了。我瞬间觉得中医很神奇,也彻底佩服老师的中医水平,从那以后就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着老师学。
◎医馆界:当时开的是什么方子?这个病案有后续吗?
黄南:记得很清楚,是温病里的化斑汤,化斑汤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了玄参和水牛角,除了化斑汤还合了封髓丹。我当时加了病人微信,保存了治疗前后的对比图片,研一下学期把这个病案写成论文交给老师,得到了他的认可,最后成功发表了。
◎医馆界:19年进入硕士阶段,除了那个患者,还有哪些病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黄南:太多了!每天都有效果特别好的病人。比如一个偏头痛患者疼到要撞墙,老师用了缪希雍的一个方子,患者很快就不疼了;鱼鳞病西医没好办法,老师开的中药能明显缓解症状;住院病人高烧两三天输液退不下来,老师一副中药就能退烧,真的像偶像一样。
◎医馆界:记得你提到过,你在住院部轮转时收的那个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黄南:病人20多岁,已经昏迷。我最开始开了金匮肾气丸,有一定效果但不明显。后来请老师过来,他加大原有药物剂量,加了麻黄说能开玄府、开窍,还开了一盒苏合香丸,这是我第一次在临床上看到用苏合香丸,结果用药第二天病人就醒了,太神奇了!
03
游学积累与县城执业选择
◎医馆界:22年到23年,你怎么会想着去游学?
黄南:老师门诊主要看皮肤病,妇科病和其他疑难杂症见得少,我想多接触不同病例,让以后看病更顺手、有把握,所以打算多出去走走,见识更多病症,弥补除皮肤科外其他科室的诊疗短板,也了解中医行业的真实生态。
◎医馆界:游学过程中,你对“有实力的老师”的评判标准有没有变化?
黄南:没变化,核心还是“能看好病”。不管老师怎么吹理论、讲背景,病人的治疗效果不会骗人,亲眼看到疗效才是最实在的,我也会根据这个标准选择跟随学习的老师。
![]()
黄南的书房
◎医馆界:研究生毕业,你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为什么选择在云南一个县的民营医院坐诊?
黄南:是进修的师兄介绍,他和这家医院的院长认识,我跟着师兄去玩了一趟,院长特别认可我,反复邀请。他们给的条件我满意,没有底薪,收入全靠提成,虽然有挑战,但我喜欢挑战也不怕吃苦,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在没知名度、初始条件不算好的医院站稳脚跟,才真能体现自己的实力。
◎医馆界:县城的医疗环境和患者群体,和你之前的预期有差异吗?
黄南:基本一致,甚至比预期更好。没想到能这么快积累到一定病人,我的优势很明显:一是独家中医皮肤诊疗能力,二是经方运用经验,而且目前只开药未开展针灸,后续增加针灸服务,病人量还能提升,选择县城执业的决策是正确的。
◎医馆界:你现在一个星期出几天门诊?
黄南:基本每周只休息一天,其实能休两天,但从一开始上门诊就这么安排,一直坚持到现在。
◎医馆界:你们医院有几位中医?都是门诊吗?
黄南:我只上门诊。之前有三个中医,现在是两个,另外还有一个专门做针灸的医生,算下来还是三个。
◎医馆界:你们之间会不会有冲突?比如病人分配的问题怎么处理?
黄南:基本没有什么冲突,各自有各自的病人群体,把自己的病人看好就可以。
◎医馆界:你怎么看待、处理和其他中医医生既是合作又是竞争的关系?
黄南:我没特意处理,就安安心心看自己的病。病人要是认准了来找我,我就好好给他看;如果选择别的医生看,我也觉得没关系,别人能看好是好事,要是看不好,病人可能还会回头选我,到时候我争取把病看好就行,没跟其他医生起过冲突。
◎医馆界:你记得在这个医院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病人吗?
黄南:一位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小男孩,六年级就辍学了,幼时误食异物损伤脑神经,家人带他辗转华西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地求医,花费很多钱却没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他爷爷找我就诊痊愈后,让我给男孩诊治,经过约半年中医调理,男孩症状明显改善,夜间不再频繁吵闹,能自主入睡,情绪也稳定了。
![]()
◎医馆界:你从专注中医皮肤转向全科的转变契机是什么?
黄南: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县城人流量有限,医院硬件条件差,无激光等皮肤诊疗设备,单做皮肤专科有患者量上限;第二,患者量少直接影响收入,转向全科能拓宽接诊范围;第三,全科更能锻炼临床能力,通过不同病症检验诊疗水平,倒逼自己成长。
◎医馆界:你所在的医院硬件条件较差,从皮肤科转到全科的过程中,是怎么克服硬件局限,积累这么多患者的?
黄南:多亏了中医的特性,它不依赖高端设备和优越环境,靠把脉、看舌象、问诊、开方就能诊疗。来我这看中医的病人,大多是西医或其他中医没看好的,病情虽多为疑难但不紧急,不需要依赖设备辅助,环境差不影响中医看病,这是我能立足的关键。
04
行业认知与对专业的见解
◎医馆界:你认为中医水平高的标准是什么呢?
黄南:核心标准很简单,就是能否用纯中医手段治好病。具体来说,外感病、简单的病要“一副药见疗效、三副药明显改善”,疑难病要有清晰的诊疗思路和可行的治疗方法,这是衡量中医水平的唯一标准。
◎医馆界:游学过程中接触过不少明医和民间中医,他们在专科和全科诊疗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黄南:有很多实用经验。比如重庆一位擅长男科、妇科的老师,他认为很多男科患者因生活习惯导致身体消耗大,多是肾阴虚或阴阳两虚,需“阳中求阴”或阴阳同补,打破了我盲目壮阳的固化思维;看妇科时,他强调多用龟甲等补真阴的血肉有情之品,还会通过聊天缓解患者情绪,提升依从性,这些细节都很值得借鉴。
◎医馆界:你有没有关注过B站博主“峰哥流浪天涯”?他提到很多手淫相关问题其实是性压抑导致的,你在临床中遇到的男科病人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
黄南:对,我接触的很多男科病人都有手淫史,精液属于阴精,频繁手淫会耗伤阴液,后续可能出现怕冷症状,但同时大概率伴随怕热,属于阴阳两虚。我之前也和很多医生一样,一遇到男科问题就用大量补阳药,结果病人刚用药有效果,很快就上火,效果不持久。
◎医馆界:对青年中医来说,是先深耕专科再拓展全科,还是直接从全科入手更好?
黄南:一定要先有自己的“不可替代项”,不管是一个专科还是一类病症,必须有能抓住病人的特长。直接做全科没有擅长领域,疗效难保证,病人量难增长;先把一个专科做精,再拓展全科,病人会因为特长而来,后续有其他需求也会信任,病人量会稳步增长。“一专多能”才是稳妥的路径。
◎医馆界:之前采访过不少青年医生,专科和全科的争议一直很大,有医生建议先做专科快速积累患者,再转全科,你觉得这种路径合理吗?
黄南:我认为合理,我自己就是这么走的。先靠皮肤专科积累核心患者,这些患者不仅会因皮肤病复诊,他们及家人有其他健康问题时,也会因为信任找我看,慢慢就从专科过渡到了全科。
◎医馆界:你觉得中医专科和全科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黄南:联系在于核心思维一致,不管专科还是全科,用的都是中医辨证思维,很多经方也能通用,专科做精了会给全科诊疗带来启发;区别在于病症特点和用药细节不同,专科病症有明确诊疗规律,全科需要针对不同系统病症,逐一研究其特点、用药逻辑和方剂搭配,从“精通一点”拓展到“覆盖全面”。
◎医馆界:你支持大学生、研究生等毕业生毕业后回县城工作,而非去一二线城市吗?
黄南:支持与否看个人情况,没有标准。核心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实力在哪里都能生存,区别只在于成长周期:大城市竞争激烈,出名需要更长时间;小县城好中医少,更容易快速立足。家庭条件好可选择大城市,有情感牵挂等因素可优先考虑对应城市,不用刻意抵触县城。
◎医馆界:怎么才能找到契合自己的执业单位呢?
黄南:有时候需要缘分和运气,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哪怕是有实力的好医生,也可能遇不到合适的平台。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提升自己的实力,把病人看好,其他的不纠结。好在我们医院领导比较支持医生工作,他对我的合理需求几乎无条件支持,算是相互成就。
◎医馆界:你觉得医生该通过什么方式提升实力?
黄南:最快的捷径就是跟个好老师。从古至今,10个好医生里9个都有优秀导师,就算是少数靠自学的,其实也间接跟随过好老师的经验,不然临床水平很难提高。遇到好老师后自己也要主动把握机会,同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真正能学的很好的不多,关键还是自己好学、肯钻研,不断思考、总结、积累。
◎医馆界:你目前坐诊有挂号费吗?费用多少?
黄南:有,就是医院的诊疗费,才几块钱,特别便宜。不过我网诊的诊费比较高,我觉得医生的水平应该和诊费挂钩,但医院的挂号费有规定,没办法调整。
医馆界:如果以后日诊量达到上百,你觉得能应对吗?会不会觉得累,考虑限号?
黄南:完全没问题,对我来说不算难题。我老师半天最多能看90多个病人,就是因为有学生帮忙打处方、引导患者等,他只需要专注看病。我现在虽然没那么多学生帮忙,但看病速度可快可慢,之前一天看了70多个病人也准时下班了,至于限号,目前还没考虑。
◎医馆界:你觉得医生应该收诊费吗?还是只收药费就够了?
黄南:要收诊费,而且好医生的诊费应该合理。读了这么多年书,积累了这么多临床经验,诊费是水平的一种体现。当然,要是病人确实没钱,硬收高额诊费也不合理,但大多数患者是能负担得起的——诊费也是一种筛选,愿意支付相应诊费的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会更高;连诊费都不愿出的人,大概率也不会好好配合治疗。
◎医馆界:对医生来说,比较理想的患者形象是什么样的?
黄南:核心是依从性高、无条件信任。最好是问题少,不会反复纠结,来了之后不管我开什么药、定什么治疗方案,都愿意照做,不在乎费用多少,喝完药按时复诊。这样的病人治疗效果往往更好,因为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医馆界:作为青年医生,你觉得选择体制外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黄南:优势主要是自由和技术发展不受限——体制外不用受科室、病种的局限,只要敢做、愿意学,技术上能自由探索;但挑战在于缺乏官方背书,像“名医”“人才”这类官方名号很难获得,一切都得靠自己闯,没有平台兜底,成长全靠摸索和实践。
◎医馆界:你觉得青年医生和工作单位之间,理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黄南:相互成就、相辅相成。单位愿意支持医生的发展,医生也在能力范围内配合单位成长,不能只要求单位“有求必应”,自己却不反馈。毕竟单位培养医生需要投入成本,通常会签合约约束,医生也得承担相应责任,共同发展才合理。
05
个人成长与心态塑造
◎医馆界:感觉你性格特别开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觉得是好事,这种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黄南:主要受我父亲影响。我奶奶那一辈从广东移民到海南,父亲是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大,60年代能读到高中已很优秀,但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分家时家里只分给他一头小牛、一把锄头、一点米和锅碗瓢盆,我5岁前还住茅草房。但父亲特别坚韧合努力,从种菜、种香蕉到发展合作社、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一步步改善生活,还特别好学,连中医都能自己钻研。他让我明白,只要不放弃,困难都能克服,还能创造奇迹。
![]()
◎医馆界:“不怕坐冷板凳,不在乎城市大小”,这种心态是怎么培养的?
黄南:核心是有实力做底气。不怕坐冷板凳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能支撑自己熬过这段时期——冷板凳只是暂时的,只要把每个病人治好、做好服务,迟早能达到目标,无非是时间问题,不用急着追求短期结果。
◎医馆界:这种不放弃的心态,在临床中具体怎么体现?
黄南:比如学针灸现在还不够熟练,遇到没看好的病,我会把问题记在心里,查资料、找案例,下次再遇到类似病人就调整方案;家人有解决不了的健康问题,我也会一直惦记,等自己能力够了再想办法解决。就算病人暂时不认可,我也不会纠结,专注提升自己,相信下次能做好。
◎医馆界:结合你的案例,你觉得一位优秀的老师,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黄南:第一,临床能力过硬,“会看病、能看好病”是基础,老师水平不足,学生自然学不到实用技能;第二,善于教学且愿意倾囊相授,能把核心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决定学生的“下限”,而学生的“上限”取决于自身钻研程度;第三,具备优良的医德医风,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如用药原则、对待患者的态度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受访嘉宾/黄南,采访者/景天,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编辑|景天 视觉|花椒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