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的水稻加工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稻谷翻腾,一幅从田间到车间、从科技到烟火的现代粮食加工图景正徐徐展开。
走进位于黄腊乡的西秀区黔顺米业现代化粮食加工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金黄的稻谷沿着全封闭的传送带有序流转,一粒粒金黄的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色选、包装等十余道工序,变身晶莹剔透的大米。
![]()
西秀区黄腊乡稻谷加工丰收忙。
黔顺米业总经理陈锡贵:“我们公司年产达到7000吨左右,生产高峰期每天达到50吨左右,主要产品经销贵州省各市区经销商,主要品牌有小河湾、布依之稻、苗阿妹等系列产品。”
目前,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周边多个村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由企业统一提供优质稻种,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制定绿色种植标准。同时,公司对达标稻谷实行溢价收购,极大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真正实现了“种得好、卖得出、有收益”。
黔顺米业总经理陈锡贵:“我们公司以发展订单农业为主,优质水稻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2元,带动当地农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元。”
![]()
西秀区黄腊乡稻谷加工丰收忙。
当地种植户、黔顺米业员工陈漠雨:“我们家有十亩多田,自从和这个米厂签订了订购合同后,就能把自己家里产的稻谷全部拿来卖给米厂。也是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我们农闲了就到米厂来上班,每个月也能保持收入。”
然而,在黄腊乡机器轰鸣的现代化车间之外,另一间朴素的大米加工坊里,碾米机“咔嗒”作响加工着今年的新米。朴素的加工坊内藏着最真实的乡村味道。
![]()
西秀区黄腊乡稻谷加工丰收忙。
黄腊乡小型加工坊老板班文祥:“这个机子是为了方便老百姓打米,因为黄腊的米质好、口感很好,打出来也清亮,每天打起来2000斤左右。”
从智能化生产线到家庭式米坊,黄腊乡的稻谷加工呈现出“大中小并存、科技与传统共生”的多元生态。大型加工厂通过订单农业、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小作坊则以灵活服务守护乡村生活发展,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蒸腾着乡村振兴的烟火气。(图/文 杨若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